“老師知道你的家庭條件不是很好,但是你不用因此失去信心,在課堂上每個孩子接受的教育是公平的。”說罷,一直沒有給支教隊隊員們過多情緒反饋的劉愛傑,突然就哭了。“我會對課堂更加重視和敬畏,珍惜我作為老師教課的每一分鐘。我要讓孩子們相信,教育是改變命運最公平的方式。”李宏姗接受中青報·中青網記者採訪時說。
陳州元就是那個通過努力學習,從農村走出來的孩子。從叛逆少年到走出家鄉考取哈爾濱工業大學,他親身感受到“知識改變命運”,“我可能更能夠理解學生們的心態。”他依稀記得,讀中學時,班上來了比自己大不了幾歲的支教老師,同學們都非常喜歡。他也希望自己能夠成為一名支教教師,幫助更多人。
支教隊隊員在桂溪初級中學承擔政治、歷史和地理的教學任務,儘管不是師範類專業出身,但他們摸索出了自己的一套教學方式。隊員們傳承哈爾濱工業大學“規格嚴格,功夫到家”的校訓精神,堅持在每個教學環節守規格、練功夫。聽老教師上課,上網看慕課學習教學方法,花足時間備課,做大量習題把握重點,隊內試講……支教隊隊員每人帶6個班的課,一個班約55人,在一個學期的努力下,他們教授的學科,近70%的班級學科排名高於其總分排名,近40%的班級學科優生數顯著提高。
李宏姗和陳州元不一樣,她出生於教師之家,有教育理想的父母希望她能真正走到鄉村中去教書。曾於大二暑假在貴州省畢節市赫章縣支教過兩周的她,早已感受到身為一名教師的責任和價值。“我想成為一個可以改變這些孩子命運的人。”她說。
李宏姗曾在地理課上問學生們以後想定居的城市,名叫黃宇(化名)的學生回答她,“老師,我想去曾母暗沙,因為我要做一個保衛邊疆的將士。”
孩子們的轉變遠不止於此。在為學生們準備的新年視頻裡,支教隊隊員們錄制了孩子們的新年願望。從剛見面時的“連高中都考不起”到視頻裡的“哈工大見”,從曾認為不可能考上大學到現在的“想考上大學”,學生們更熱愛學習了,也不再認為上高中、考大學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
支教隊隊員還為學生們開設經典誦讀、科技創新等課程,開展主題教育、演講比賽等課餘活動。在李宏姗看來,或許一個學期、一個學年的相處不會對這些學生產生巨大的影響,但小的回饋和成就感足以讓他們相信,一屆又一屆支教團傳遞和接續的力量,能夠帶給這些學生長久的影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