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小平不僅是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而且是一位高瞻遠矚的戰略家。早在1975年即中國當時仍處於“十年動亂”的末期之際,他就不失時機地提出了“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口號。當時人們對這一判斷的認識當然是非常膚淺的,但通過這些年的嚴酷事實,人們都清醒地認識到了這一口號的前瞻性。正是在這一思路的啟迪下,中國政府從上世紀90 年代就開始全力推進“科教興國”戰略,經過約四分之一世紀的努力,中國方才取得目前在全球高科技領域的地位。事實充分說明,這一戰略是非常正確和及時的,今後也必須長期堅定不移地堅持下去。
除了芯片這一當今世界的核心高科技以外,在其他諸如航空發動機、數控機床、設計軟件、高檔轎車乃至精密軸承領域,中國都還明顯處於落後地位,有些則在歷經多年合力攻關後仍未取得突破,去年中國的創新指數僅名列全球第14名,這些都充分說明在高科技領域,中國還是任重道遠,仍必須發奮努力,持續提升中國的高科技發展水平,以此來不斷提高中國的國際地位。
早在2013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體學習時就曾如此明確指出:“創新驅動是形勢所迫。我國經濟總量已躍居世界第二位,社會生產力、綜合國力、科技實力邁上了一個新的大台階。同時,我國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依然突出,人口、資源、環境壓力越來越大。我國現代化涉及十幾億人,走全靠要素驅動的老路難以為繼。物質資源必然越用越少,而科技和人才卻會越用越多,因此我們必須及早轉入創新驅動發展軌道,把科技創新潛力更好釋放出來。”此後,在2014年9月的夏季達沃斯論壇上,李克強總理髮出了“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號召,於是萬眾創新就成為中國的一項國家戰略。
正由於上述原因,持續增加研發投入是確保中國科技創新水平繼續長足提升的根本保證,當然與此同時還必須提高研發效率,加強科技攻關的組織協調,防止一哄而起然後又一哄而下,這樣的案例太多了。中國出了一家華為公司,居然導致超級大國美國如臨大敵,以前所未有的嚴厲手段全面封殺。如果中國擁有十家二十家華為公司的話,中國的科技實力就遠不是目前的這一狀況。有志於實業報國的中國高科技企業,應該以板凳願坐十年冷的精神,心無旁騖,精衛填海,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總有一天能繩鋸木斷,水滴石穿,中國在高科技領域受制於人的局面終將發生根本改變,我們對此充滿信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