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政策尚溫和,全面通脹壓力可控
文章分析,近二十年來,儘管發達經濟體通脹中樞有所下移,但其核心通脹走勢與產出缺口變動方向大體相關,且滯後約一年。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之後,在前所未有的“貨幣+財政”雙寬鬆刺激下,通脹水平觸底反彈的進程可能會加快,但考慮到產出缺口尚未完全彌合,短期的全面通脹壓力相對可控。
儘管在疫苗接種較快、財政刺激加碼、貨幣寬鬆持續等多重利好下,美國經濟的反彈勢頭仍將引領發達經濟體,但其內生復甦動力的持續性有待觀察。比如,亞特蘭大聯儲總體加權的工資增長追蹤指數顯示,2016年以來美國薪資增速進入到金融危機以來的高位區間(3.3%~4.3%),但近一年來從高位回落,2021年1月該數值仍為低於區間內均值(3.75%)的3.6%,再度啟動薪資與通脹正向循環還需勞動力市場的明顯回暖。從前瞻性指標來看,紐約聯儲的UIG指數也顯示,自2018年四季度以來通脹持續回落趨勢明顯,最近半年來的反彈也相對乏力。
綜上所述,儘管美國新一輪的財政刺激有望明顯拉動以金屬為代表的部分商品邊際需求,但經濟內生動力的回復仍需要庫存和資本開支的穩定提升。值得一提的是,2月23日美聯儲主席鮑威爾在國會作證時也表示,當前美國通貨膨脹仍然“疲軟”,經濟前景“高度不確定”,表達出相對寬鬆的貨幣政策基調仍將延續。
市場仍謹慎樂觀,宜警惕一次性調整
文章認為,通脹預期的大幅抬升,對於長期通脹的潛在影響不容忽視,但短期而言,預期的穩定性對於市場更為重要。作為最早有效管控新冠肺炎疫情、開啟經濟復甦的主要經濟體,中國當前CPI處在相對低位,但在經濟出現過熱跡象之前,人民銀行已經用類似前瞻指引的方式給出了轉彎的方向。
近期,《2020年第四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及央行主管的《金融時報》文章都強調,操作數量不宜再被視作央行政策取向的指示劑,而更應該關注政策利率指標。央行貨幣政策司司長孫國峰也指出,2021年第一季度可能出現“高基數基礎上的金融數據同比增速回落與低基數基礎上的經濟數據同比增速走高的背離”。
中國貨幣政策收緊的趨勢不會因為短期CPI的下滑發生改變,而將更關注由PPI快速拉升所帶來的從上游向下游傳導的潛在通脹。換言之,全年中國貨幣政策相機抉擇重新寬鬆的概率並不大。基於此,我們對真實復甦驅動下的市場的整體走勢仍保有謹慎樂觀。
但隨著收緊貨幣政策的“雨點”愈加臨近,貨幣當局預警的“雷聲”將重新校正市場預期,或導致一次性調整壓力。以史為鑒,上世紀70年代機構抱團之下,美股以“漂亮50”為代表的相關標的在估值大幅高出市場平均的背景下泡沫終被刺破。在復甦仍有波折、真實通脹壓力漸起、流動性終將收緊的宏觀環境下,宜提前尋找避險之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