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3月6日電/日前,新世紀以來第18個指導“三農”工作的中央一號文件發布,“三農”工作的“重中之重”地位再次彰顯。2021年是個特殊的年份,往遠處看,是“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歷史交匯期;從近來看,是“十四五”開局之年,全面落實中央一號文件對於開好局、起好步十分重要。
經濟日報發表農業農村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經濟體制研究室主任金書秦文章表示,綠色是農業的底色,農業農村現代化必須是綠色的現代化。文件第十二條為“推進農業綠色發展”,內容涵蓋耕地保護、投入品減量、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生態保護等各個方面,還首次對長江經濟帶和黃河流域農業面源污染綜合治理、長江十年禁漁作出了安排。一分部署,九分落實,要充分認識任務的艱巨性,保持戰略定力,科學施策,用好市場和政策兩只手,穩步推進農業綠色發展。
文章指出,要充分認識深入推進農業綠色發展的艱巨性。“十三五”時期,農業農村發展取得巨大成就,糧食產量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然而,由於種種原因,豬肉供給一度緊張,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先後有十幾個國家實行農產品出口限制,糧食安全的極端重要性進一步凸顯。“十四五”時期穩產保供壓力巨大,這對農業綠色發展構成嚴峻挑戰。一方面,經濟下行壓力較大往往是環保容易“放水”的時候,要咬住青山不放鬆,不能有鬆勁、歇腳的思想;另一方面,要妥善處理好短期保供給和長期可持續的關係,堅決防止舊賬未還再添新賬。
要尊重農業綠色發展的科學規律。推進綠色發展的本質是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必須遵循自然規律。農業最基本的自然規律就是種糧食就會產秸秆,養豬就會排糞。針對農業生產產出的秸秆、糞便等副產品,在政策措施上要疏堵結合,以疏為主,找到合理利用出路。此外,農業綠色發展具有階段性,可劃分為“去污、提質、增效”3個階段:去污就是生產生活過程的清潔化,實現增產增收不增污;提質就是實現產地綠色化和產品優質化,通過完善市場實現優質優價;增效就是綠色成為驅動發展的內生動力,農業農村的多功能性逐步凸顯,成為滿足人們對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載體,綠色和發展相得益彰。
要充分應用市場手段。在推進農業農村綠色發展的過程中,將產生三方面的紅利:一是化肥、農藥、農膜等化學投入品減量和作物秸秆、畜禽糞便資源化利用帶來的減排紅利,二是產品質量提升帶來的產品紅利,三是產地環境改善帶來的生態紅利。要以“產品—服務—功能”的眼光來重新衡量農業的價值,通過生態補償、發展綠色農產品、農業產業鏈延伸等手段將以上紅利變成農業產值和農民收入,實現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的轉化。
要妥善利用政策工具。對“三農”的支持力度要繼續加強,支持的方向要更加綠色。要綜合應用補貼、試點示範、工程項目等手段,引導農業向綠色生態轉型。探索耕地地力保護補貼與化肥農藥減量、秸秆綜合利用、農膜和農藥包裝回收等行為掛鈎,開展區域補償試點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