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增併購在今年2月18日獲得深交所受理的蘇交科,計劃通過3個步驟實現控制權變更。蘇交科實際控制人符冠華、王軍華與珠江實業集團及其一致行動人廣州國發基金簽署了《合作框架協議》及附生效條件《股份轉讓協議》以及《股份認購協議》。根據上述協議,第一,符與王合計放棄表決權比例22.30%;第二,珠江實業集團認購蘇交科定增,順利完成後,擁有公司表決權比例為23.08%,獲得控制權,實際控制人變更為廣州市國資委;第三,定增若獲得批文後,廣州國發基金受讓符與王的股權,完成後珠江實業集團及其一致行動人廣州國發基金持股26.92%,並擁有相應比例的表決權。
有業內人士表示,目前“協議轉讓+鎖價定增”或“表決權委托+協議轉讓+鎖價定增”已經逐漸成為國資收購上市公司的主流方式。深圳一家券商投行人士談到,進行“定增易主”的上市公司多為中小市值企業。
根據證券時報記者統計,計劃通過定增“易主”的上市公司中,市值普遍在50億元以下,其中30億元以下的占比已超過一半。另外,多數企業盈利能力不佳,有8家上市公司2019年虧損,另有7家淨利潤低於5000萬元。
政策紅利下一舉三得
談及上述模式受熱捧的原因,多名券商投行人士表示,“降低成本”是主因。
一名華東券商的併購人士向證券時報記者解釋,這個模式主要可以達成三個目的。首先,當上市公司已經步入經營困難的時候,老股東一般減持得差不多了。收購方不能讓實控人全部轉讓完股份,否則企業可能就沒人管。收購方通過協議轉讓拿到一部分上市公司股權,然後再通過增發確保提高收購的股權比例;其次,可以攤薄成本,協議轉讓的價格可能可觀,然後再通過8折鎖價定增方式提前鎖定成本,如此一來綜合成本不會太高;最後,上市企業在“賣身”時,不僅大股東可能存在資金流問題,上市公司本身資金面也不寬裕,引入新實際控制人可以為這家上市公司補充資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