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的文保手段很單一,以24小時巡查看護和入戶宣傳為主。
偶爾,文保員們會遭到村民的不解和冷眼。每當這時,呂剛就要發揮自己“打輔助”的作用,上前說明情況。“大家的文物保護意識都是從無到有的,如今正在越來越好。”他說。
隨著各級政府對文物保護力度的加大,更多的文保人員和科技“武器”被投入到文物的保護性開發中。
戈壁灘上竪起了智能視頻監控和全自動氣象站。地埋入侵報警系統等安防工程讓遠程“智慧化”守護文物成為可能。
研究所還聯合敦煌研究院對墓室的濕度、位移、二氧化碳進行監測,為墓室磚壁畫的病害預防提供科學、有效的數據。未來,他們計劃以數字形式,讓這座千年“地下畫廊”動起來。
“新時代的文物保護工作不斷進步,更多的人參與其中,共享文物保護成果。”盧曉玲說。
呂剛如今的工作輕鬆了很多。經過多年的文物保護普法宣傳,人為破壞文物的行為不斷減少。
閑來無事時,他會去已經對外開放的六號墓裡參觀。身邊的同游者來自五湖四海,以年輕人居多。
站在層層推進的墓室中,環顧四周磚壁畫上的佳人曼舞、熱鬧宴席,呂剛總忍不住贊嘆這片土地上先人的智慧。“文物保護凝結了大家的努力,為的就是讓這份贊嘆和驚喜保存、流傳下去。”他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