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3月24日電/2021年春分剛過,甘肅省張掖市肅南裕固族自治縣的牧民杜成峰也迎來了自己的忙碌期。不過,此“忙”並非“放牧忙”。
新華社報道,近二十年來,寒冬一過,杜成峰便獨自駕車,背上行囊,翻山越嶺,風餐露宿,只為找尋自己畢生的守護——岩畫。
這名45歲的裕固族漢子皮膚黝黑,眼眸深邃,平時少言寡語,但說起自己與岩畫的不解之緣,他立馬侃侃而談。1997年,杜成峰在自家草場放牧時,偶然發現了岩壁上刻畫的動物圖案。
“當時以為是父輩留下的,因為被這些生動的圖案吸引,我開始用紙筆進行臨摹。”杜成峰回憶說。直到後來,經一位作家朋友提示,杜成峰才知道那是歷史久遠的岩畫。於是,他開始大量購買和閱讀相關書籍,了解這種“人類童年的語言”。
岩畫,早在文字產生之前就已出現,是古代先民利用石器、金屬器或礦物質顏料在岩石上製作的圖案作品,是一種全球性文化現象,對於研究古代民族的歷史、生態、文化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甘肅省境內遺存著數量龐大、題材廣泛的岩畫資源,多為鑿刻而成,主要分佈於山坳深谷之中。
然而,岩畫的保護卻是世界性難題。杜成峰說:“岩畫長期暴露在露天環境中,難免風化損毀,很難將其永久留存。”目前所謂的保護措施,就是盡可能全面地進行岩畫普查,做好記錄、留檔,尤其要保存好影像資料,這樣也可為後續保護利用提供數據支撐。
在意識到岩畫的珍貴之後,杜成峰于2003年花了3萬餘元購買相機、GPS等設備,正式開展戶外考察,開啟他對家鄉岩畫的“搶救”之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