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4月5日電/據新華社報道 ◆ 我國農機與歐美日有近30年差距,農用傳感器等核心部件均由國外總部發貨,危害農業基礎數據主權,在農機短板的背後,是專業人才供給嚴重不足和產學研協同機制不暢。
保障糧食安全的要害是種子和耕地,但農機短板也不容忽視。
春耕時節,記者走訪江蘇多所涉農高校、農機企業和農戶,發現目前我國農機研發製造能力與發達國家相比仍有較大差距,精密液壓、農用傳感器等關鍵部件受制於人。
專家認為,農機是解決誰來種地、保障糧食安全的關鍵,但可能成為“中國製造2025”十大重點領域中拖後腿的一項,“十四五”期間應加大農機補短板力度,提升農機學科建設和科研水平,“清單式”推動一批關鍵技術裝備國產化,築牢糧食安全防線。
“鐵牛”存短板影響糧食安全
我國已成為世界第一大農機製造和使用國,三大主糧生產基本實現機械化,但農機“大而不強、多而不優”的問題突出,高端產品多被外國壟斷。
江蘇大學收獲裝備研究院執行院長李耀明介紹,綜合來看,我國農機與歐美日有近30年差距。國外20世紀60年代已實現機械化、大型化,正向信息化、智能化發展,我國目前還在機械化進程中,智能化剛剛起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