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西安少陵原十六國大墓考古中,3座墓葬尤其是焦村M25與中兆村M100,不論是整體形制、布局還是隨葬器物,既有顯著的中原傳統漢文化特點,又具有少數民族文化特色,為研究文化交流、民族融合提供了新的資料,體現出中原文化強大的輻射力及影響力。本次發現的彩繪土雕建築,是目前考古發現的最接近中國傳統古代土木建築原型的實例。
西藏札達桑達隆果墓地出土器物豐富,有陶器、銅器、木器、扣器、石器、鐵器、草編器、紡織物、金面飾、金掛飾、料珠、動物骨骼、人骨、木棺等。桑達隆果墓地是目前所見探索西藏西部早期喪葬習俗最系統的墓葬材料,反映出當時、當地先民們有同時隨葬明器、實用器兩類器物的傳統,以及隨葬食物和毀器的習俗。種種發現,體現了以札達縣為中心,來自於其西部、東部、南部、中部以及中原地區考古學文化傳播至此的痕跡。
2013年至2020年,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吉林省圖們市磨盤村山城遺址進行了連續8年的主動性考古發掘工作。通過發掘,確認該城晚期為金元之際東北地方割據政權東夏國南京城故址,早期或與大祚榮“遂率其眾東保桂婁之故地,據東牟山,築城以居之”的渤海立國之城有關。
多學科合作體現考古過程的科學性
多學科合作,是今年考古新發現的共同特點。考古發掘綜合運用考古地層學、環境考古、動物考古、植物考古、地質考古、冶金考古等。課題意識的貫穿、科學技術的加入、多學科的交叉,讓考古發現呈現了更多的科學性。
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王巍說,中國考古理念和技術,從跟跑、並跑世界,進入到領跑階段。
貴州貴安新區招果洞遺址,跨越了整個舊石器時代晚期和新石器時代,在全國範圍內十分罕見。環境考古工作採用了地層沉積物代用指標和石笋古環境代用指標並用的方法。其中直接在古人類洞穴遺址內采集石笋進行古氣候複原工作,系國內首次,目前已經獲得其中幾根石笋的精確年代模型,並對石笋進行顯微觀察,發現石笋紋層內含有許多木炭碎屑,與文化層堆積中的用火強度高度耦合,推測系古人類在洞穴中用火的紀錄,最早可追溯到至少1萬多年前。
青海都蘭縣熱水墓群2018血渭一號墓為熱水墓群結構最完整、墓室最複雜的高等級墓葬。地上墓園建築、棺床以及主墓室東西兩壁用塗紅彩的鬥拱裝飾,這些元素帶有明顯中原文化特征。另外墓葬出土的木構建築模型,與道教相關的五色石、大量中原的絲織物,充分證明絲綢之路青海道的重要作用,體現了中原文化強大的輻射力及影響力。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員韓建華說,我們在發掘過程中積極開展多學科合作,採用全站儀、無人機等技術手段,樹木年輪、三維建模、動植物考古、DNA、金相分析等檢測鑒定方法,全面、翔實、準確地記錄和提取相關信息。
浙江寧波餘姚井頭山遺址是中國沿海埋藏最深、年代最早的海岸貝丘遺址,也是浙江和長三角地區首個貝丘遺址,為研究全新世早中期中國沿海環境變遷與人類活動的相互關係提供了獨特案例。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孫國平介紹,2018年,根據該遺址文化堆積的超大埋深(距現地表5到10米)和被海相沉積覆蓋的低海拔埋藏環境(-3到-8米)的特殊性,發掘之前由工程部門建設一個圍護發掘區的鋼結構基坑。2019年9月到2020年8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寧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和河姆渡遺址博物館對該遺址進行發掘,揭露面積750平方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