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王宏偉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新華社 |
一輩子一次的機會
回憶起十年來回國建設冷凍電鏡平台的經歷,王宏偉感慨:自己所得一直超出期望。
2001年赴美做博士後,2009年成為耶魯大學助理教授並組建獨立實驗室,王宏偉原本可以沿著既定軌道早一步實現自己的學術夢想。2009年底,王宏偉回國探親,在母校清華遇到了時任清華大學生命科學與醫學研究院副院長施一公教授和自己的導師隋森芳院士,兩位邀請他回國建設一個世界頂級冷凍電鏡中心。
2009年,亞洲首台冷凍電鏡在清華安裝落成,但這項技術的走向尚不明朗。西方同行甚至質疑,冷凍電鏡設備未來有沒有人用?
“確確實實,我經過認真的思考。一個世界頂級的冷凍電鏡中心,對我有很大的吸引力,可能是一輩子才有一次的機會。”這位從1996年進入清華讀博就一直從事冷凍電鏡研究的科學家回憶說。
2011年,王宏偉辭去耶魯大學的工作,回到清華,從人員到設備,從頭籌備。
2014年,清華基地冷凍電鏡設備基本到位,中國一躍成為這一領域的領頭羊。更令王宏偉高興的是,恰恰就在這一時期,冷凍電鏡技術從硬件到軟件的多方面突破大大提升了這一技術的效率和精度。
在技術革新浪潮帶動下,清華冷凍電鏡平台主管雷建林教授開發了一套數據自動收集軟件。“之前,研究人員要坐在顯微鏡前一張一張手動去拍照片,每一張都要人工調好相關參數。一個項目收集一套數據,需要拍攝幾百到上千張照片,科研人員在顯微鏡前一坐就要好幾天。”王宏偉說。
“現在,只要花兩三個小時挑選樣品、設置參數,後邊的事情就可以全部交由計算機自動完成,不僅提高了效率,而且顯微鏡的穩定性也更強。”他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