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後多重原因
菅義偉政府為何頻頻對華採取消極舉動?
首先,日本對華友好的社會基礎日益脆弱,遏華心態突出。中日建交後的前30年中,日本社會左翼力量較為強大,經歷過戰爭、對華有負罪感的一代人還有不少,加上建交初期又培養了一批友好人士,中日友好的感情基礎相對寬廣,中日關係雖時有波折,但總體良好。但本世紀以來,這批人逐漸淡出日本主流社會,加上日本長期經濟停滯導致社會日益右傾化,左翼力量式微,右翼勢力在參拜靖國神社問題上煽風點火,加劇了日本社會對華不友好情緒。
日本政府對華心態具有兩面性,一方面希望遏制中國,一方面希望和中國維持穩定關係以獲取經濟利益。日本害怕中國強大後翻歷史舊賬,再加上與中國存在種種現實利益衝突,因此遏華心態占上風。
隨著中國海上力量的加強,日本越來越覺得難以應對。今年2月中國海警法生效後,日方如臨大敵,大肆炒作。中方為應對“台獨”挑釁進行的正常軍事活動被日方理解為“威脅台海穩定和日本安全”,中方進出第一島鏈的正常軍事訓練也被日方視為威脅。日方還擔心中國對南海掌控能力的加強將威脅日本海上“生命線”。
其次,美國對日控制力強大且大力拉攏日本。日本戰後一直有大量美軍駐扎,美國對日本社會的控制涉及方方面面。特朗普政府執政時,在貿易、軍費分攤等問題上對日本大力施壓,在國際上搞單邊主義不得人心,日本雖極力討好美國以維持日美同盟關係,但也不得不留後手改善中日關係。拜登政府上台後,重視修復美國與盟友的關係,致力於重新拉緊盟友體系共同遏制中國,日本成為重要的拉攏對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