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4月28日電/新一屆美國政府執政以來,通過延長《新削減戰略武器條約》、宣布有條件重返伊核協議等舉措,展現出了一些核政策調整傾向。不過,綜合觀察其背後的真實戰略意圖,不難發現,當前美國政府的核政策聲明與執行層面表裡不一,存在著“口惠而實不至”的三重悖論。
核武器地位的“降”與“升”
與前任政府強調核武器在維護國家安全中扮演關鍵角色略有不同,本屆美國政府在3月初頒布的《臨時國家安全戰略指南》中,表示希望降低核武器的地位與作用。然而,這與其大國戰略競爭的核心理念並不相符。其看似弱化核武器表述的背後,是核武器地位作用“不降反升”的事實。
首先,本屆美國政府強調修復與所謂傳統盟友間的關係,表示要在安全領域為盟友提供可靠延伸威懾。鑒於延伸威懾承諾的有效性,下一步在歐亞大陸加強中導與反導部署或才是其考慮重點。
其次,本屆美國政府較前任政府而言,進一步強化了大國戰略競爭態勢。考慮到核武器“進”可為美提供實戰威懾,“退”可助其維持戰略穩定,當前已成為其開展大國戰略競爭不可或缺的重要砝碼。
最後,美政府官員已明確表示,將堅定支持核武器現代化項目,並堅稱核現代化決策應由戰略而非成本驅動。因而在可預見的未來,美國政府不會中斷或減少對核武器、載具及指揮控制系統生產、研發、維護方面的政策與資金投入,一些領域甚至會不斷加大投入。
防核擴散中的“合”與“競”
本屆美國政府多次表示,要積極推動伊核等問題重回正常對話軌道。同時,也聲明希望通過與中俄加強對話溝通,共同推動地區核安全事務的順利解決。然而,這樣的姿態與其實際戰略操作並不相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