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年1月16日,在塞爾維亞首都貝爾格萊德,機場工作人員卸載首批由中國國藥集團生產的新冠疫苗。新華社發 |
中評社香港5月14日電/前不久,在國會發表講話時,美國總統喬•拜登借鑒前總統德懷特•艾森豪威爾的做法,把一系列雄心勃勃的國內計劃與更加有效地與中國競爭聯系起來。一如艾森豪威爾以國家安全為由說服國人籌資修建州際公路系統,拜登把一項概念籠統的基礎設施計劃說成對於維護美國的全球地位至關重要。這種做法并非沒有風險,但他畢竟認識到了美國處於大國競爭的新時代,需要提高勝算。
美國《外交政策》雙月刊網站5月4日發表美國哈佛大學國際關系學教授斯蒂芬•沃爾特的文章《世界或許想要中國的規則》,文章說,這種競爭的意義到底是什麼?盡管人們越來越擔心(在我看來有點誇大其詞)它們圍繞台灣問題發生軍事衝突,但美國和中國并不對彼此的主權和獨立構成真正的威脅。這兩個國家都面積廣闊、人口衆多且相距遙遠,它們都不會考慮攻打對方或者斷然將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對方。中美兩國也都有核武器,這就給任何一方迫使另一方臣服的能力施加了愈發嚴格的限制。
此外,兩國都不大可能使對方轉而信奉自己偏好的政治意識形態。不管你喜不喜歡,這兩個強大的國家將不得不在很長很長的時間裡共存。
如果是這樣,那它們爭的是什麼呢?中美競爭的某些方面將是物質性的,兩國都謀求發展卓越的人工智能、綠色能源技術和生物制藥以及更先進的軍力。但這種競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將是規範方面的,兩國都謀求捍衛并推廣自認為是全球秩序建立基礎的規則或規範。因此,問題就在於:誰的規則最終會在全世界贏得更多支持?
中國強調領土主權和不幹涉,主張世界上有多種政治秩序存在。相比之下,美國一直推崇所謂“自由主義價值觀”。
哪套規則會勝出呢?我在今年3月撰寫有關這一話題的文章時曾提出,硬實力和看得見的物質成就將發揮關鍵作用,因為經濟規模會影響其他國家的考量、國內成就會激發其他國家的效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