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很少有人知道,即便是常用的實驗動物——小鼠,也是經過幾代遺傳培養,分出很多適應不同實驗的類別。“每一種實驗動物都是科學家努力培養出來的,要把它的生物學特性和疾病的關係、研究的目標都要搞清楚,這是基礎研究中的基礎。”秦川說。有的小鼠,專為針對抗腫瘤藥物而培養,有的小鼠是專門針對疫苗而培養。如果用錯了實驗動物,可能產生無效實驗,也可能產生錯誤的實驗結果。正因如此,保證實驗動物的遺傳、環境、技術操作和飲食等,至關重要。
可是這個“基礎中的基礎”並沒有築牢。當前我國自己的實驗動物培養不足,一些實驗動物生產供應企業也瞄准了這個市場,正在大舉進軍。如Charles River 2019年在全國實驗動物市場的占有率已超過50%。
然而,進口實驗動物替代國內實驗動物並不可取。“一方面,過度依賴進口會導致國際種質資源全面壟斷風險。另一方面,我國的大、小鼠年用量約1200萬—1500萬只,進口實驗動物價格昂貴,為本地動物的10倍、100倍,乃至千倍,是一筆不菲的花銷。”王小寧說,“而且很多關鍵的動物不是你想要就能得到的。”
“早期我們確實可以進口一些實驗動物,這樣導致一些科學家都認為買來就行了。”然而,從非典到新冠的經驗都在提示,“如果缺少了我國自己的實驗動物這個研究工具,我們就會成為受損傷最大的群體。”秦川說。
針對這樣的局面,我國已經開始行動。截至2020年年底,衛健委、教育部等設立實驗動物相關重點實驗室5個。北京、天津等省市設立相關重點實驗室10個。例如,新發再發傳染病動物模型研究北京市重點實驗室、中國科學院模式與特色動物實驗平台等都是新成立的實驗動物相關科研單位。
然而,必須要承認的是,在實驗動物領域,我國仍處在剛剛起步階段,發展中面臨著很多問題。
首先是自有實驗動物種質資源安全,“自有實驗動物物種資源是國家的寶貴財富,尤其是中國特有的動物種質資源,若不善加保藏,將易被‘竊取’。”王小寧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