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建立節糧減損的長效機制
http://www.CRNTT.com   2021-05-28 09:05:15


  中評社北京5月28日電/5月22日,“共和國勛章”獲得者、首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駕鶴西去。人們從四面八方自發趕往湖南長沙,眼含熱淚,冒雨送別,對他致以崇高的敬意。他像一座大山,給了人們足夠的糧食安全感。而我們對他最好的緬懷,就是好好吃飯,節約每一粒得來不易的糧食。

  袁隆平院士生前為糧食增產的目標堅持奮鬥。從第一代雜交水稻到第二代雜交水稻,再到第三代雜交水稻,一次又一次突破畝產紀錄,700公斤、800公斤、900公斤、1000公斤、1152.3公斤,為保障中國糧食安全和世界糧食安全提供了有力支撐。而今,他的禾下乘涼夢和雜交水稻覆蓋世界夢尚未完全實現,將激勵著千千萬萬農業科研工作者傳承夢想、繼續前行。

  當人們還沉浸在緬懷與悲傷中的時候,我國糧食損失浪費的現象卻依然嚴重,名目五花八門,令人痛心。比如,前幾年某舞蹈演員為了舞台效果,用2噸麥子做實物道具,引發“這是藝術還是浪費”的爭議;前一段時間,網絡直播“大胃王”宣揚過度消耗資源,因為與厲行勤儉節約的社會風氣格格不入,被強制停播。須知,我們僅僅過了幾十年吃飽飯的日子,僅僅是稍微有一點存糧,沒有任何理由浪費糧食、糟蹋食物。

  更多的糧食浪費來自糧食全產業鏈各個環節的損失。數據顯示,我國每年在儲存、運輸、加工環節損失的糧食高達700億斤,接近於吉林省2020年糧食產量。有專家估算,每年糧食餐飲環節浪費的糧食相當於3000萬至5000萬人一年的口糧。糧食損失浪費已經成為影響國家糧食安全的潛在隱患。因此,“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把節約糧食作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重要舉措。

  我國要牢牢把住糧食安全主動權,端牢中國飯碗,必須堅持糧食增產與減損“兩條腿走路”。受耕地、水資源短缺和環境承載力有限的硬約束,糧食增產難度越來越大,因此節約糧食就等於變相增加產量。要建立節糧減損的長效機制,用科技、法治、引導等手段推動糧食全產業鏈各個環節減損,遏制“舌尖上的浪費”,在全社會形成節約糧食、反對浪費的良好氛圍。

  巨星隕落了,而那一顆編號為“8117”的袁隆平星,依然閃耀在夜空。人們需要把悲傷轉化為力量,凝聚成節約糧食的社會共識,用實際行動節約每一粒糧食,以節約糧食促進國家糧食安全,共同扛起糧食安全的重任。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劉慧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