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長遠看,實現“雙碳”目標有利於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和促進生態環境改善。 |
中評社北京5月30日電/作為一項重要的戰略決策,中國提出的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以下簡稱“雙碳”目標)不僅是技術問題,也不僅是單一的能源、氣候環境問題,而是一個影響廣泛和複雜的經濟社會問題,勢必對今後發展產生重大影響。
經濟日報發表國家發展改革委價格監測中心高級經濟師劉滿平文章認為,從長遠看,實現“雙碳”目標有利於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和促進生態環境改善。
一是倒逼產業轉型升級,提高經濟增長質量。“雙碳”目標將推動中國工業製造業尤其是初級製造業向綠色低碳轉型升級,並將大大增加綠色發展相關新技術的研發投資,鞏固中國在此領域的優勢地位。
二是加速中國能源轉型和能源革命進程。通過大幅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和大力發展非化石能源,逐步擺脫對化石能源的依賴,以更低的能源消耗和更清潔的能源,支撐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和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在倒逼能源清潔轉型的同時保障中國能源安全供應。
三是加快高耗能、重化工業等產業去產能和重組整合步伐。鋼鐵、石化、建材、水泥、有色金屬等高能耗、高排放產業,產能擴張力度將受到較為嚴格的碳排放限制,產能退出和壓減速度加快。而且,產業內技術、設施更為先進的龍頭企業有望進一步占據競爭優勢,兼並重組整合趨勢加強。
四是新增大量綠色投資需求,改善投資結構。為實現“雙碳”目標將新增三大投資需求:新增大量風電、光伏等非化石能源投資;高耗能、高排放產業為降低排放,需要新增大量清潔能源設備、低碳排放設備等技術改造投資;為實現快速降低碳排放,需要新增大量綠色、低碳、零碳等技術投資。這三大新增投資需求分布在能源、工業、建築、交通等眾多行業領域。
五是有利於打破“碳壁壘”,推動產品出口。未來,在碳減排倒逼下,為滿足本國環保團體要求並保護本國產業,部分國家或將碳減排與貿易聯繫在一起,動用“碳壁壘”、嚴格審查發展中國家基礎設施投資的可能性增大。中國提出“雙碳”目標,可打破“貿易壁壘”,消除出口產品被徵收碳稅的潛在風險。
文章指出,同時也要認識到,中國仍處於工業化發展階段,工業化和城市化持續推進,二氧化碳排放量在一定時間裡還會有所增加。在以產業結構調整、行業節能和非化石能源發展為主要減排手段的前提下,短期內碳減排或對經濟運行帶來某些壓力和挑戰。
企業生產成本增加可能帶來商品價格上漲。在現有技術條件下,傳統化石能源的碳減排以及大力發展風電、光伏,提高風、光的電力電量,將增加終端電價上漲壓力,並導致整個能源使用成本的上升。
高碳企業面臨相應發展壓力。中國將在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要求大部分行業在30年至40年間大幅度降低碳排放,對此,煤炭、油氣等高碳產業和企業應保持清醒認識,並積極應對。
區域協調發展面臨新挑戰。中國地區經濟發展差異大,不同地區資源禀賦、產業優勢和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性,造成不同區域綠色低碳發展的成本有著顯著差異。“雙碳”將給不同地區、不同人群帶來不同程度的影響。
文章強調,對於上述壓力和挑戰,各地各單位要牢固樹立發展是第一要務的理念,嚴格按照中央有關精神和工作部署,有序穩妥推進“雙碳”工作,避免激進和一刀切的做法,保持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同時,通過加強低碳清潔能源技術創新,加快能源體制機制改革,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努力實現低碳能源的規模化,降低低碳能源使用成本,緩解商品價格上漲壓力。未來對於煤電等高碳產業和企業要謹慎決策、嚴控總量規模,並加大超低排放和節能改造力度,加快向低碳、清潔化轉型。此外,應加大對高碳產業富集、經濟欠發達地區政策支持力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