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6月5日電/據澎湃新聞報道,近來,美國在海外設立的超200個生物實驗室再度引發國際輿論關注,這些實驗室分布在格魯吉亞、烏克蘭等前蘇聯國家,以及中東、東南亞和非洲地區。這些分布在25個國家和地區的實驗室都屬於所謂的“生物協同計劃”(Cooperative Biological Engagement Program),而這一項目由美國國防威脅署(Defense Threat Reduction Agency)出資21億美元設立。
與廣泛的分布範圍相比,這些生物實驗室的工作內容卻又略顯神秘。多家媒體報道稱,沒有人確切知道實驗室裡發生了什麼,進行了怎樣的試驗,而自這些實驗室成立後,其所在國家暴發的一系列傳染性疾病卻又多次引發各界深深的擔憂。
25個國家的生物實驗室緣何而立?成立之後又造成了怎樣的影響?近來,有關美國海外生物實驗室的相關問題一個接一個地被提起,但被恐懼包裹住的疑雲卻未曾散開。
實驗室從何而來?
在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冷戰結束,蘇聯解體後,俄羅斯並無財力負擔核武器、生化武器的退役費用。當時,在美國國會參議員薩姆·納恩(Sam Nunn)和蓋裡·羅海德(Gary Roughead)的推動下,美國與俄羅斯簽訂“生物協同計劃”,旨在幫助前蘇聯國家減少核武器與生化武器的數量。
該計劃自1991年開始執行,並曾於1999年和2006年兩次延期。2013年,歐美國家與俄羅斯簽署了《俄羅斯聯邦核環境多邊計劃》,簽字各方將就進一步加強俄北部地區的放射性廢料處理安全、核燃料安全和核反應堆安全展開多邊國際合作。
而除核武器之外,“生物協同計劃”還會涉及到生化武器的處理。美國智庫蘭德公司於2014年發布的一份報告指出,蘇聯解體後,很多前蘇聯國家內部依然有此前設立的生化武器實驗室,因此該計劃也專注於減少現有生物武器對這些國家構成的重大威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