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上世紀的教育,雖然也是以應試教育為主,但教育者和學生心裡還有更高的目標。我們後來高中的兩任語文老師都帶我們讀他們複印的文章,直到高考前才匆匆把課本過了一遍;我們的高中班主任每到課間和中午,都盡量趕我們出去活動,不要趴著睡覺(當然隔壁班就比較慘,不讓出門)。老師教我們不要以為自己在跟同班同學競爭,要跟全國的學生競爭,未來還要跟全世界的同齡人競爭。如果今天要做個總結,作為中小學的“學霸”,我收獲僅僅是從嚴酷的應試教育裡“幸存”——把自信保留下來,把繼續讀書的渴望、求學的樂趣保留了下來。
然而應試教育畢竟還是殘酷的。初三畢業的時候,上一屆學長們把課本燒了,把教室門窗都砸掉了。可想而知,受過多年教育之後,孩子們心中對學校不但沒有愛,而且充滿了怨氣。現在教育者們聰明多了,在越來越嚴酷的應試教育裡,又加入了所謂的“感恩教育”,讓學生們隨時感恩學校,感恩父母,只是,教育內容越來越狹窄,老師和學生們越來越沒有自由選擇的餘地。教育不應該是這樣的,中小學教育尤其不應該是這樣的。“三好學生”的特點是,老師都是對的。學校怎麼教,孩子就怎麼學。張同學的演講,不過是衡中模式的一面鏡子。
中國傳統儒家教育的目的是為了培養“君子”,君子有六藝“禮儀規範、音樂歌舞、弓弩射擊、駕馭馬車、文章繪畫、數術之學”,宋代理學家張載又升華總結是“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天下開太平”。古希臘以來稱“自由七藝”(la liberalaj artoj),意思是成為一個自由人(相對於奴隸而言)應該具有的學識和應該學習的內容,有七門學科,文法、修辭、邏輯學、算術、幾何、天文和音樂。中西方的傳統教育,包括實用技藝,也包括高雅修養,這是培養一個“全人”所必需的內容。
對比過去和傳統教育的內容,尤其在全球化、高科技、未來激烈競爭的背景之下,我們不能不感嘆當前應試教育缺失的內容實在太多了。在越來越畸形的分數教育之下,像張同學這樣的少數學霸或許還能脫穎而出,進入國內甚至世界名校,有人還能從“鄉下土豬”成長為馬雲、張朝陽那樣具有國際視野的領軍人物,但大多數被僅僅因分數篩選就被屢次打擊信心的普通孩子們怎麼辦?大多數仍然只能停留在“普通”水平的家庭怎麼辦?當前我們開始打擊補習班,可補習班也不過是沒有衡中的衡中而已。為了升學率,衡中模式還在被認可和擴散,這將越來越不利於我們的教育事業,不利於孩子們的未來甚至國家民族的未來。提高教育者的水平刻不容緩。
張同學激動之下的演講詞,我們不必過度解讀。張同學演講裡折射出基礎教育本身的缺失,才是我們應該深刻反思,及時改變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