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央研究院”前農業生物科技研究所所長、現任顧問楊寧蓀。(中評社 倪鴻祥攝) |
中評社台北6月7日電(記者 倪鴻祥)蔡政府被質疑刁難民間購買疫苗,卻在本土疫苗高端、聯亞還在做二期臨床實驗,就搶先採購各1千萬劑。前“中研院”農業生物科技研究所所長楊寧蓀接受中評社訪問時指出,疫情指揮中心不講清楚,搞得大家都不清楚,全都迷迷糊糊的,
楊寧蓀 ,美國密西根大學生化遺傳學博士,在美國從事生技研究達40年,率先利用基因及細胞為基礎的疫苗研究對抗癌症及病毒性疾病,獲得美國科學促進會(AAAS)生物科學組會士的榮譽;返台後曾任台灣大學生物科技研究所教授、“中央研究院”農業生物科技研究所所長。現任“中央研究院農業生物科學研究中心”顧問。
楊寧蓀表示,他是從事科學研究的人,不願從政治角度去批評,一個疫苗的研發到底該花多少時間?以前最少3年,也有的要到5年、10年,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有一個非常嚴謹規定,疫苗研發有一定的程序要走。
他指出,可是FDA當初是在沒有疫情大爆發的情況訂的規定,現在全球疫情來的突然又嚴重,FDA就加速這個試驗的程序,就是分一期、二期、三期,並且每個階段都緊密銜接不間斷,在三期臨床實驗過程,把第二期實驗結果和第三期初期結果拿去申請緊急使用授權(EUA)。
楊寧蓀說,不過在美國,即便通過EUA後如果疫苗出問題,FDA還是得負責,在歐洲也是一樣,所以這是為何AZ疫苗在歐洲曾經一度停止施打,後來又可以施打的原因。
楊寧蓀表示,台灣也是一樣,可是台灣疫情中心不講清楚,搞得大家都不清楚,全都迷迷糊糊的,於是疫情中心總是可以找出一個藉口來說現在為什麼要這麼做,為何要那樣做。
對於疫情指揮中心先前一直不願開放快篩,指快篩有偽陽性或是偽陰性,反而浪費醫療資源,直到疫情大爆發才開放快篩。
楊寧蓀指出,快篩是利用人體上的抗原病毒,用一種試劑中作用一下,檢測檢體中是否含有病毒的抗體,但這種抗原快篩的敏感度仍有不足,所以會有偽陽性或是偽陰性,這就需要PCR核酸檢測做進一步檢測,檢測檢體中是否含有病毒的遺傳物質,這種準確率較高,但要花的時間較長,兩種方式各有不同作用,不能說誰好或不好。
楊寧蓀舉例,去年有篇報道說,有一個人在中國大陸檢測時為陰性,到了台灣卻被檢測出是陽性,“衛福部長”、疫情中心指揮官陳時中當時批評對岸檢測不出來,意思是對岸技術不好,如果對照現在來看,台灣可厲害了,人都死了才檢測出來是確診。
楊寧蓀說,台灣有些說法到了荒謬的地步卻毫不自知,媒體雖然在科學領域上不需要多深入專業,但報道最好還是忠於科學,不要急著要求馬上要知道好壞,因為很多東西是需要經過時間不斷反覆的試驗、驗證才會有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