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試著將魯迅的生平與人物介紹做成視頻,原本只計劃做6期,最後陸續更新了十幾期,現在還在連載。在做視頻的過程中,“智能路障”也一邊補充魯迅的資料。“魯迅研究的著作我看了大概30到40本,一個床都堆不下。”
這些研究著作有的是魯迅和他身邊人的專輯,有的是敘述、文學的研究。其中不少需要通過二手渠道尋找。“智能路障”記得自己花了兩百塊錢購買了一本《無法直面的人生——魯迅傳》,結果卻是盜版,字墨水都合在一起。他又花了三百塊錢買來一本,這次是正版,“還有原作者的親筆簽名”。
“我閱讀很隨意......但做視頻不能這樣,視頻跟其他的文字平台還是不一樣的。”“智能路障”說,“大部分的文字平台把內容發出去可以修改的,但是視頻的傳播周期只有前幾天,大家都已經看完了,修改也沒有意義。”
有人將“智能路障”稱作“魯迅區UP主”,在他的視頻下也不乏觀眾的爭論和意見。魯迅時代白話文剛剛興起,許多字現在並不常用,“智能路障”容易讀錯,“天天都在被糾正錯誤”。也有觀眾帶來感謝:有初中老師留言說給學生們在課堂上放了這期視頻,“智能路障”記憶猶新,“我變得不得不嚴謹,視頻裡粗口說得也少了。”
有人說“智能路障”對小說的解讀太過主觀,他極不贊同:“文學價值就在於開放性,否則就跟放到課本裡閱讀理解一樣了。”他從魯迅的文章裡讀到了不僅是對現實的鞭撻:“很多人看一些語錄,會發現魯迅總在批判這個批判那個,‘中國人如何如何,中國人又怎麼怎麼樣’。但是真正讀他的書之後,就會發現他永遠都站在人民這一邊。”
在讀書中沉澱下來
“智能路障”自知並非專業的研究者,“這反而是一個好事,你講的大眾能看懂,所以不專業我也沒有太在意,但是我要比普通的讀者專業一點。”在寫稿子時他大多“怎麼舒服怎麼來”,但慢慢也發現自己的文案變得更加有趣、深入了。“不過我也擔心講的東西越來越深入的話,受眾會不會越來越少。”他說。為此他堅持通俗的表達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