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青年小衛星團隊如何創造奇跡
http://www.CRNTT.com   2021-06-11 11:16:05


 
  研究院“人不夠”,且北斗系統總體的研發工作正處在轉型關鍵階段:第一個挑戰是我國的系統要從“只管頭頂那片天”的區域型調整為全球型;第二個挑戰是“時頻”,傳統的銣原子鐘裝在衛星上,對地面管控有很強的依賴,每隔一兩個小時,就要校准一次時間、位置;第三個挑戰是要實現“一箭多星”快速組網發射,衛星要小型化、長壽命。

  當時,林寶軍對年輕同事說:“等你們年紀像我這麼大時,能做成一顆北斗三號,就算沒白活。”但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這群年輕人在2015年就發射了第一顆北斗三號衛星,這顆衛星使用超過70%的新技術,而通常一個新型號衛星使用新技術不超過30%;2018年全年高密度發射8顆北斗三號衛星;2020年,我國已經有30顆北斗三號衛星在太空翱翔。

  160多項新技術,亮相都是“絕活兒”

  林寶軍總能亮出很多“絕活兒”,在總裝大廳裡,他隨手一比劃,“你看那個扁扁的黑盒子,就只有我們(北斗)有!”

  他說的“扁扁的黑盒子”,是150瓦大功率氮化鎵高效固放設備,是北斗三號160餘項創新技術中的一項。

  “固放設備信號傳輸能力更強,優於國外同類產品。萬一在太空中出現故障,切換用傳統行波管,性能與國外同類產品一樣。”林寶軍看著眼前這件“寶貝”說,“這東西別人想要,我們還不賣呢!”

  此外,北斗三號還自主研發了比銣原子鐘性能更優的氫原子鐘,“氫鐘更加精准,一兩個月調校一次時間即可”。為了讓小衛星更加耐用,研發團隊還自創“氫鐘、銣鐘無縫切換技術”。如果氫鐘在太空中出現故障,只需20皮秒時間,就能切換成銣鐘工作。這對用戶而言,能實現真正的“無感切換”。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