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第14頁 第15頁 第16頁 第17頁 第18頁 第19頁 第20頁 第21頁 第22頁 第23頁 】 
《農民日報》刊發仲農平署名文章
http://www.CRNTT.com   2021-06-21 10:39:01


 
  以土地賦稅為例,千百年來農民最高的經濟要求和夢想就是“耕者有其田”,但他們即使曾經短暫地獲得過土地,很快也會再度失去,這就是中國兩千年封建史的“魔咒”:王朝始興,自耕農得到土地,統治者與民休息,輕徭薄賦;隨著時間推移,土地兼並加劇,出現地主豪強階層,自耕農失去土地成為佃農,賦稅加重,民不聊生,帝國推倒重來。

  漫長的封建社會也不是沒有出現過良好的政策安排。漢代鹽鐵政策,目的是“節制資本”,不讓民間過富;唐代均田制和租庸調制,最主要的精神在於“為民制產”,不讓農民過窮;明朝丈田均賦,編制“黃册”“魚鱗册”,兼有“限民名田”之義……單論設計,堪稱苦心孤詣。

  但是,在一個農民沒有主體性的社會,制度設計越精巧,維護成本就越高。沒有農民的自我參與、自我管理,連土地戶籍的動態統計都跟不上,再好的設計最終也會名存實亡。

  歷史學家錢穆認為:“每一項制度之推行與繼續,也必待有一種與之相當的道德意志與服務忠誠之貫注。否則徒法不能以自行,縱然法良意美,終是徒然。”

  而新中國從成立伊始,就明確了農民的主體地位,就賦予了農民管理與自我管理的權利。農民的智慧是從泥土裡生長出來的,一旦獲得自主權,他們將創造出最具實用性的制度,他們將自發維護制度。

  因此,只有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農民,只有在新中國的農村,歷史的惡性循環才可能徹底終結。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第14頁 第15頁 第16頁 第17頁 第18頁 第19頁 第20頁 第21頁 第22頁 第23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