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2年尤其是2017年之後,不少銀行短期內難以快速做大對公貸款規模。在去產能、去杠杆的大背景下,部分實體企業的信貸需求較為疲軟,有些好企業開始“貓冬”;相反,在亟須貸款的企業中,有一些是此前盲目擴張“踏空”的、需要被淘汰出清的,信用風險較高,銀行又不敢放貸。
對公貸款難做,零售貸款便成了銀行的重點拓展方向,其中個人按揭貸款是主力。
與同屬零售貸款的個人消費貸款相比,個人按揭貸款具有三大優勢:規模大、期限長、風險低。由於規模大,它能夠成為銀行的利潤穩定器、市場拓展抓手;由於期限長,它能帶給銀行更高的綜合回報,促使銀行與客戶長期保持信貸關係,為後續其他業務的拓展創造條件;由於以房產作為抵押物,相較於信用貸款,它的風險較低,為銀行減少了後顧之憂。
正是在以上需求端、供給端的綜合推動下,房地產貸款一度出現了快速增長,儘管短期內滿足了居民的剛需以及改善型需求,但從長期看卻埋下了諸多風險隱患。
未來走勢如何
遏制房地產泡沫化金融化傾向、防範化解重點領域風險勢在必行。
“風險主要體現在三方面。”曾剛說,其一,房地產貸款增速高企導致大量資金進入了房地產領域,擠占、吸附掉了原本屬於其他實體企業的資金,對整個經濟發展不利。其二,儘管有房產作為抵押物,個人按揭貸款看似風險較低,但如果房地產價格過快上升、產生巨大泡沫,一旦泡沫破裂、房產價格劇烈下跌,這將引發嚴重的系統性金融風險。其三,過度給居民部門加杠杆、抬高居民部門杠杆率,一方面將加重居民個人的債務負擔,增加債務風險,另一方面將削弱居民的個人消費支出,抑制消費需求,不利於經濟結構調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