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資源部北海預報中心的監測數據顯示,6月26日,黃海海域滸苔綠潮分布面積約60594平方千米,覆蓋面積1746平方千米,是近十年(2011—2020年)最大年份,即2013年的約2.3倍。
上海海洋大學何培民教授在其編著的《中國綠潮》中提到,2007年以來,滸苔綠潮已逐漸演變為我國黃海海域常規化海洋生態災害。
自然資源部海洋預警監測司最新發布的《2020年中國海洋災害公報》數據顯示,2011年至2019年間,除2012年、2017年、2018年,我國黃海海域滸苔綠潮最大覆蓋面積皆超過500平方千米。
情況在2020年發生了轉折,與近十年相比,2020年滸苔綠潮消亡時間早,最大分布面積、覆蓋面積分別為18237平方千米、192平方千米,二者均為最低值。
我國滸苔綠潮發生時間、規模呈現什麼規律?一位不願具名的專家表示,2007年以來,滸苔綠潮每年都會出現,受多種條件的制約,其規模會出現一定浮動,今年滸苔形成巨大規模,或與環境和人為干預管控仍存在認識不足有關。
從公開報道看,對黃海漂浮滸苔的來源,主要存在3種不同觀點:近海紫菜養殖筏架、近岸池塘、各類水體廣泛發生的“多點起源”。此前中國海洋大學教授劉濤在接受中國自然資源報採訪時也認為,蘇北淺灘的紫菜養殖筏架是黃海漂浮滸苔來源的“載體”,而並非“源頭”,關於滸苔綠潮的起源仍然需要進一步的科學驗證。
專家表示,滸苔災害已連續15年侵襲黃海海域,其對青島及山東其他沿海城市的海洋生態環境造成嚴重影響。如何依靠科學研究逐步遏制並徹底根治滸苔災害,應是政府部門和科研單位的當務之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