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的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資料表明:全國15歲及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由已由2010年的9.08年提高至9.91年。這樣在人口紅利消失後,人才紅利仍將繼續推動中國經濟和社會的高品質發展。
中國的基礎教育品質如何,事實最有說服力。上海於2009年第一次參加國際學生評估項目(PISA),閱讀、數學和科學均列榜首。2012年上海再次參加PISA,那次測試主要是數學,參加的國家和地區多達65個。上海155所學校隨機抽取的6374名學生代表上海各中學約9萬名15歲在校生參加了這一測試。在2012年PISA中,上海學生的平均成績為613分,領先第二名新加坡40分。以至英國教育副大臣隨即前來上海取經,隨後又邀請上海的中學教師前往英國短暫教學。上海的基礎教育的驕人成就只是全國的一個縮影。
當然,中國的教育事業仍有極大的發展空間。雖然經過多年艱苦卓絕的努力,中國重點大學的全球排名也在不斷提升,但距全球一流大學仍有較大差距,所以清華北大等大學的畢業生仍紛紛前往美英等國留學。錢學森多年前提出的“中國大學何以培養不出大師”問題,至今也仍未得以破解。儘管中央一再要求儘快從“應試教育”轉變為素質教育,但應試教育這一頑症至今仍未得以有效治癒,仍是千軍萬馬擠獨木橋,而職業教育卻始終無法得到足夠重視,其社會地位也無法提高,以至製造業許多行業出現熟練技術工人斷檔的嚴重問題。中小學生的課外教育始終熱度不減,儘管各地教育部門出台了無數相關措施,但就是無法有效遏制。廣大中小學生在週末和寒暑假期間在各課外學校之間頻繁趕場而苦不堪言,他們的家長也因此大幅度增加了開支,學生、家長、教師、學校和社會對這一現狀幾乎都是怨聲載道,但卻破解無方。以至儘管國家先後放開了生育二孩和三孩政策,但新生兒人口數量卻直線下降,由此加劇了中國的少子老齡化問題。這些教育部門的“老大難問題,”均有待在今後的發展中予以有效破解。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教育的基礎性、先導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更加凸顯。中國正向著“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現代教育”目標闊步前行,努力讓全體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