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7月21日電/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方興未艾,以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等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促使經濟社會發生深刻變化,數字經濟蓬勃興起,數字技術廣泛滲透於生產生活。根據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的數據,2020年中國數字經濟規模達到39.2萬億元,占GDP比重為38.6%,目前位居世界第二。與此同時,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加速演進,進一步推動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已經成為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路徑。
經濟日報發表江蘇現代財稅治理協同創新中心曹勁鬆、鄭瓊潔文章表示,“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打造數字經濟新優勢”,強調“充分發揮海量數據和豐富應用場景優勢,促進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賦能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催生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對以數字化轉型整體驅動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變革提出了要求。下一階段,需以推動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為抓手,加快推動數字產業化,推進產業數字化轉型,不斷壯大經濟發展新引擎。
文章提出,一是激活數據要素潛能,加快培育數據要素市場。當前,數據已經成為與傳統的勞動力、資金、土地等並列的生產要素,且表現出特殊性。一方面,數據體量龐大且更新速度快,在經濟社會發展進程中,各領域都需要應用數據並不斷產生新的數據。另一方面,數據不受時間空間等因素限制,可以共享且拓展延伸。企業可以通過現代信息技術捕捉到數據,並應用於生產、流通等各環節,能夠有效提高企業的生產效率。推動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需充分挖掘數據作為生產要素的潛能,釋放數據的價值,加快培育數據要素市場。特別是要對數據的所有權、使用權、轉讓權等作出明確界定,在保障數據安全的同時,打破現有壁壘,將數據用好用足。
二是促進數字產業化,培育世界級數字產業集群。依托中國在數字經濟領域的發展優勢,以及超大規模國內市場優勢,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數字經濟產業集群正逢其時。下一階段,需加快在關鍵核心技術方面的突破,補齊基礎研究領域存在的短板,為數字產業化提供有力技術支撐;打造數字經濟應用的新場景,以需求牽引和推動數字產業化;發揮好企業的市場主體作用,營造好企業創新生態;加快推進“新基建”,在5G、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等領域切實發力,為數字產業化夯實基礎。
三是加快產業數字化,助推產業轉型提速增效。產業數字化,即以數字技術為支撐,以數據賦能為主線,以數據為關鍵要素,對產業鏈上下游全要素進行數字化轉型升級和價值再造。近年來,中國產業數字化規模持續擴大,2020年達31.7萬億元,占數字經濟的比重為80.9%,占GDP比重為31.2%,產業數字化轉型提速。進一步推動融合發展向深層次演進,提升產業發展的效率和效益,需持續推進數字技術賦能的深度和廣度,充分發揮工業互聯網對實體經濟發展的支撐作用,拓展5G和工業互聯網融合應用的場景,引導企業加快應用新技術,推進數字化、網絡化和智能化升級,構建以實體企業為主體、覆蓋全產業鏈的新興產業組織平台。
四是健全法律法規、完善相關標準,為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提供保障。在充分利用數據要素的過程中,維護安全、防範風險是個繞不過去的重要課題。在這方面,尤其需要強有力的制度給予保障。需以標準化規範和引領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融合發展,從數字資源確權、開放、流通、交易等各環節探索不同地區、部門之間的共享標準,提高數據共享標準化水平,有效推動數據互聯互通,促進數據再使用、再增值;進一步健全數據信息采集、定價、服務等法律法規,將數據獲取、使用等納入法律法規的監管之中;推進數字經濟領域的法制建設,出台和健全數字信息完善、數據隱私保護等相關的法律法規,加大力度保護知識產權等,防止數字經濟領域平台型企業的市場壟斷行為。既確保數字經濟有充足的發展空間,又能使數字經濟發展更加規範有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