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國內外醫學雜誌研究顯示,複陽個案比例約為一至兩成。根據內地於去年三月一項報告,廣東省13例個案中,104名密切接觸者及原患者的密切接觸者均無新增感染。武漢大學中南醫院的四名出院複陽患者沒有傳染任何一個家庭成員,顯示重新檢測呈陽性的康復患者的傳染性相對較低或無傳染性。本港早前亦對10多名康復患者隨機調查發現,檢測呈陽性,但由於低病毒量或無病毒,未能分離出活病毒。
“走漏”現象全球普遍
就本港昨日正式確診、被列為本地源頭不明個案的43歲地盤男燒焊工(第11999宗),衛生防護中心稱,檢視流行病學資料、臨床數據和化驗結果,認為與早前未被確診的“複陽”個案脗合。
該患者在近兩月的定期檢測結果呈陰性,但抗體檢測呈陽性,是否意味社區有“走漏”隱形患者?呼吸系統專科醫生梁子超接受《大公報》專訪時表示,所謂“走漏”個案現象在全球普遍,“發現的個案只占全部染疫者的一部分,因為無病征或病征輕微者未篩查出。”
梁子超指出,如複陽患者並非近期感染及攜帶變種病毒,一般出現沒有病征、病毒量低且驗出抗體者,傳播風險低,對社區威脅不大,“高風險隱形患者會引起持續的個案,一般未引起爆發的隱形患者,屬傳播失敗者。”
他強調,如希望達至長期清零,若難以做到減少人口流動及頻密檢測,提高接種率亦可大幅減慢傳播,保護社區的長者及長期病患者,不至於在個案激增下,令醫療系統癱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