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類”是在“第一類”的基礎上,通過使傾斜效應占主導而得(見圖3),這把原本對稱的電子流動變得不對稱。之前科學家在石墨烯裡面做的時候,需要用一個很大的力去拉石墨烯薄膜,但對於實踐應用就很難。“你不可能在真正做器件的時候,始終保持這麼大一個薄膜,始終保持一個那麼大的拉力,那怎麼辦呢?所以我們就需要設計一個新的方案,讓這個電子在裡面傳播的時候,更加容易形成一種‘傾斜’。”吳博士續說,電子和聲音有一個類似的地方,即都是通過波來傳播,兩者原理相同。所以,若是利用聲波做實驗,發現能驗證到結論,反推到電子傳播上,也是成立的。
聲學已驗證 操作性更強
於是乎,溫教授團隊利用3D列印的具有周期排列的孔陣的聲學樣品(見圖1),用聲學共振態去模擬電子的行為。“我們在研究過程中發現,我們只要讓電子在同一個方向躍遷的時候,只要讓它們產生兩種不同的躍遷強度,就比如是t1、t2兩種不一樣的躍遷強度,那麼就很容易地得到這種第二類狄拉克錐,也是我們想要的狄拉克錐。”吳博士說,反推到電子上,只要是設計成這樣的方案,類比來說,就是讓兩個電子同時用t0的速度往前跑,即所謂的能帶折叠,再讓它們跑得速度不一樣,一個變小成t1,一個變大成t2,就容易形成一種強烈的“傾斜”效應,就可以得到第二類狄拉克錐。溫教授團隊在聲學樣品裡,成功驗證了這一原理。
溫維佳教授補充道,這個實驗方案較原先給石墨烯加壓力的方案,更加簡易,操作性更強。而本次實驗的成功,為研發一種電阻更小的電子材料奠定基礎。“電阻變小,被消耗掉的能量就變小,你的芯片也就不會那麼容易發熱。換句話說,假設一部手機,你現在充一次電可以用一天,以後如果有了電阻更小的材料,那你就可能充一次電用10天、20天。”據悉,是次溫教授團隊的研究結果,已發布在物理學著名國際期刊《物理評論快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