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培育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是中國推動現代化建設的必然選擇。 |
中評社北京9月4日電/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是與時俱進提升中國經濟發展水平的戰略抉擇,也是塑造中國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新優勢的戰略抉擇。對此,我們既要使生產、分配、流通、消費更多依托國內市場,形成國民經濟良性循環,又要以宏大順暢的國內經濟循環更好吸引全球資源要素。其中,堅持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增強消費對經濟發展的基礎性作用和投資對優化供給結構的關鍵性作用,至關重要。
經濟日報發表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流通與消費研究所副所長關利欣文章表示,國際消費中心城市是現代國際化大都市的核心功能之一,是消費資源的集聚地,更是一國乃至全球消費市場的制高點,具有很強的消費引領和帶動作用。“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培育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打造一批區域消費中心”的要求,並將其作為“全面促進消費”任務的重要內容作出部署,正是加快培育完整內需體系、建設消費和投資需求旺盛的強大國內市場的務實舉措。
(一)
文章分析,培育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使其成為擴大引領消費、促進產業結構升級、拉動經濟增長的新載體和新引擎,是中國推動現代化建設的必然選擇。
國際消費中心城市是經濟發展到較高水平的結果。從發達經濟體的經驗來看,隨著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加深、經濟發展水平不斷提高,發達經濟體首位度高的城市均進入了以服務業為主導產業、以消費為引領的經濟發展模式。在集聚效應的影響下,這些城市規模不斷擴大、居民收入水平持續提升、消費市場日益擴張,逐步發展成為一國乃至全球領先的消費中心。隨著中國經濟快速發展,特大城市率先進入工業化後期,這些城市的人均GDP達到高收入經濟體水平,城市經濟和消費市場的繁榮自然使其具備了成為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的條件和基礎。
國際消費中心城市是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的產物。經濟全球化促進了生產要素、最終產品和自然人在全球範圍內的流動,國際分工水平的提高和國際貿易的迅速發展,使得各國開放度高的城市能夠實現在世界範圍內配置資源,進而率先享受到來自全球的商品和服務,逐步發展成為國際化的經濟中心和消費中心。隨著中國對外開放持續深化,發達地區消費市場的國際化趨勢日益明顯,消費市場主體、客體和載體的國內國際融合不斷加深,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的輪廓也就日漸清晰。
國際消費中心城市是集聚產品和要素資源的重要市場。一般來說,現代國際化大都市憑借其優越的基礎設施、多元的服務功能、完善的市場環境,吸引著全世界的人才和資本,憑借其強大的虹吸效應和國內國際資源整合能力,消費市場規模迅速擴張,進而能夠帶動全球消費資源集聚。隨著市場化水平不斷提升,營商環境持續優化,中國已經成為全球投資首選目的地之一,超大規模市場優勢為全球技術和產品創新提供了豐富的應用場景,規模龐大、供求多元、創新活躍、拉動力強的內需市場為培育國際消費中心城市也提供了強大支撐。
國際消費中心城市是彰顯經濟文化影響力的強大載體。從國際影響力來看,倫敦、紐約、巴黎、東京等國際化大都市不僅代表了發達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也反映了各個國家的歷史文化、現代商業文明等綜合實力,國際消費者湧入帶來的不僅是經濟收入,而且表現出對這些國際化大都市的生活方式、時尚風潮、文化價值的認可。中國是有著五千年文明的古國,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和現代文明需要通過開放的窗口向世界展示,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將成為傳播中華文化、講好中國故事的重要載體。
(二)
文章認為,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需要國際消費中心城市更好發揮消費引領和帶動作用,承擔起國內國際雙循環“樞紐”這個角色,促進形成強大國內市場,增強消費對經濟發展的基礎性作用,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一是著眼於滿足人民高品質的生活需要。國際消費中心城市要以滿足國內需求為出發點和落腳點,著力打通生產、流通、消費等各個環節,從提升消費品質入手,不斷創造適應新需求的有效供給,推出更多符合消費者多樣化、個性化需求的商品和服務,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良性循環,成為消費供需高效對接的樞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