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0月6日電/據經濟日報報道,以證券公司資管業務為主的私募資管產品,在不到兩年時間裡“去通道”成果明顯,但其自身定位卻愈發模糊。
目前,我國境內共有140家證券公司,券商資管規模已從2016年的17萬億元降至約8萬億元。儘管僅有14家拿到公募基金管理人牌照,卻有數十家券商喊出“大投行、大財富、大資管”口號,把三塊業務都看得很重。問題是,一些券商並未想清楚“我是什麼類型的機構”“我靠什麼發展業務”“我如何發展業務”這幾個問題。
隨著通道類業務持續壓降,券商資管的主動管理類產品增長並未盡如人意;多數賣方證券公司要做好“拿錢去投資”的資管業務,還很欠火候;根據客戶個性化需求匹配財富管理策略和金融服務,仍有很多內功待修煉——2021年是資管新規過渡期的最後一年,再過幾個月,證券公司資管產品中不合規產品的壓降將進入最關鍵階段,“跛腳”的資管業務何去何從是許多券商亟待思考的難題。
目前看,證券公司資產管理業務的核心競爭力和在資產管理產業鏈上的定位尚不夠清晰。
在產品方面,證券公司資產管理業務和基金管理公司存在較大差距。券商資管業務的固有優勢在私募領域,但在去通道要求下,券商資管業務在私募領域的規模目前尚不及基金管理公司;在公募資管產品領域,證券公司資產管理剛剛起步,而基金公司的公募基金份額已逾20萬億元,兩者差距越拉越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