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自1956年建立第一個自然保護區以來,截至目前,中國已建立各級各類自然保護地近萬處,約占陸域國土面積的18%。近年來,中國積極推動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自然保護區為基礎、各類自然公園為補充的自然保護地體系,為保護栖息地、改善生態環境質量和維護國家生態安全奠定基礎。2015年以來,先後啟動三江源等10處國家公園體制試點,整合相關自然保護地劃入國家公園範圍,實行統一管理、整體保護和系統修復。通過構建科學合理的自然保護地體系,90%的陸地生態系統類型和71%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物種得到有效保護。野生動物栖息地空間不斷拓展,種群數量不斷增加。大熊貓野外種群數量40年間從1114只增加到1864只,朱鹮由發現之初的7只增長至目前野外種群和人工繁育種群總數超過5000只,亞洲象野外種群數量從上世紀80年代的180頭增加到目前的300頭左右,海南長臂猿野外種群數量從40年前的僅存兩群不足10只增長到五群35只。
劃定並嚴守生態保護紅線。生態保護紅線是中國國土空間規劃和生態環境體制機制改革的重要制度創新。中國創新生態空間保護模式,將具有生物多樣性維護等生態功能極重要區域和生態極脆弱區域劃入生態保護紅線,進行嚴格保護。初步劃定的生態保護紅線,集中分布於青藏高原、天山山脈、內蒙古高原、大小興安嶺、秦嶺、南嶺,以及黃河流域、長江流域、海岸帶等重要生態安全屏障和區域。生態保護紅線涵蓋森林、草原、荒漠、濕地、紅樹林、珊瑚礁及海草床等重要生態系統,覆蓋全國生物多樣性分布的關鍵區域,保護絕大多數珍稀瀕危物種及其栖息地。中國“劃定生態保護紅線,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行動倡議,入選聯合國“基於自然的解決方案”全球15個精品案例。生態保護紅線的劃定與生物多樣性保護具有高度的戰略契合性、目標協同性和空間一致性,將有效提升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維護國家生態安全及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所必需的最基本生態空間。
確定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優先區域。中國打破行政區域界線,連通現有自然保護地,充分考慮重要生物地理單元和生態系統類型的完整性,劃定35個生物多樣性保護優先區域。其中,32個陸域優先區域總面積276.3萬平方公里,約占陸地國土面積的28.8%,對於有效保護重要生態系統、物種及其栖息地具有重要意義。
(二)完善遷地保護體系
中國持續加大遷地保護力度,系統實施瀕危物種拯救工程,生物遺傳資源的收集保存水平顯著提高,遷地保護體系日趨完善,成為就地保護的有效補充,多種瀕危野生動植物得到保護和恢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