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种质资源库保存的种子,数目多达逾万种(图片来源:大公报) |
中評社北京10月9日電/據大公報消息,“當一個物種有滅頂之災時,我們就會啟用這些保存的種質資源。”種質資源庫主任李德銖說。
1999年,時任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名譽所長的吳徵鎰院士提出要盡快建立野生生物種質資源庫。在他的呼籲下,中國西南野生生物種質資源庫2004年開始建設,2007年開始運行。據了解,科研人員在采集種子時,會詳細記錄下采集時間、地點、海拔、土壤類型、周圍環境等信息,同時把植物的葉、花、果等信息一一對應,這將是今後生態修復的重要依據。為確保種子的活力,每隔5到10年,科研人員就會從“活動庫”中對種子進行抽樣萌發實驗,以保證物種有滅頂之災時能喚醒這些種子。
專家表示,種質資源庫的建設,使中國的野生生物種質資源特別是中國特有的、珍惜瀕危物種,以及具有重要經濟價值、生態價值和科學研究價值的物種安全得到了有力保障,也為我國在未來參與國際生物產業競爭奠定了堅實基礎。
除此之外,資源庫還與世界上其他機構不定期交換備存種子,這對全球物種資源的安全十分必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