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網評:讓法治為生物多樣性保護保駕護航
http://www.CRNTT.com   2021-10-10 15:04:53


  中評社北京10月10日電/網評:讓法治為生物多樣性保護保駕護航

    來源:中國網    作者:楊朝霞

    近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表了《中國的生物多樣性保護》白皮書,以增進國際社會對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的了解,促進相關領域的國際合作,更好更快地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生物多樣性(英文為biodiversity或biological diversity)是一個描述自然界多樣性程度的概念,是對生物(動物、植物、微生物)、生物與環境形成的生態複合體以及與此相關的各種生態過程的多樣性的統稱,主要包括基因多樣性、物種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多樣性三個層次。生物多樣性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基礎,是地球生命共同體的血脈和根基。生物多樣性保護事關生命資源、生物安全和生態平衡,在國家的生態文明建設中具有戰略性和基礎性地位。

    中國幅員遼闊,陸海兼備,地貌和氣候複雜多樣,是世界上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國家之一。作為最早簽署和批准《生物多樣性公約》的締約方之一,中國一貫高度重視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通過采用優化就地保護體系(自然保護地、生態保護紅綫)、完善遷地保護體系(建立植物園、野生動物救護繁育基地以及種質資源庫、基因庫等)、夯實生物安全管理(外來物種入侵、轉基因生物安全和生物遺傳資源保護)、改善生態環境質量、協同推進綠色發展、健全完善政策法規、加強執法監督管理、倡導全民參與行動、推進生態公益訴訟、強化治理能力保障、增進國際交流合作以及發揮黨的領導作用等系統性的措施,走出了一條富有中國特色的生物多樣性保護之路,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

    基因多樣性保護成果豐碩。基因多樣性,是指地球上生物所攜帶的各種遺傳信息(基因)的多樣性,可表現在分子、細胞、個體等多個層次上,是生命進化和物種分化的基礎。任何物種或生物個體都保存著大量的遺傳基因,一個物種所包含的基因越豐富,其對環境的適應能力越強大。<nextpage>

    近年來,中國越來越意識到基因多樣性保護的意義,通過實施戰略生物資源計劃專項,完善生物資源收集收藏平台,建立種質資源創新平台、遺傳資源衍生庫和天然化合物轉化平台等措施,持續加強生物遺傳資源的有效保護和規範利用。截至2020年底,中國已形成了以國家作物種質長期庫及其複份庫為核心、10座中期庫與43個種質圃為支撑的國家作物種質資源保護體系,建立了199個國家級畜禽遺傳資源保種場(區、庫),為90%以上的國家級畜禽遺傳資源保護名錄品種建立了國家級保種單位,長期保存作物種質資源52萬餘份、畜禽遺傳資源96萬份。此外,中國種質資源庫已保存野生植物種子10601種、85046份;植物離體培養材料2093種、24100份;DNA材料7324種、65456份;微生物菌株2280種、22800份和動物種質資源2203種、60262份,與英國的“千年種子庫”和瑞典的“斯瓦爾巴全球種子庫”等一起成為了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重要設施。

    物種多樣性保護成效顯著。物種多樣性是指地球上動物、植物、微生物等生物種類的豐富程度,是生物多樣性的核心,包括區域物種多樣性(包括物種總數、物種密度和特有種比例等測量指標)和群落物種多樣性。物種多樣性保護一直是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的重中之重。迄今為止,中國90%的陸地生態系統類型、65%的高等植物群落和71%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物種得到有效保護,大熊貓、朱鹮、亞洲象、藏羚羊等多種瀕危野生動物數量持續下降態勢基本扭轉并實現恢複。

    其中,大熊貓野外種群數量從80年代的1114只增加到1864只;朱鹮由1981年最初發現的7只增加到5000多只(包括野外種群和人工繁育種群);亞洲象野外種群數量從1985年的180頭增加到目前的300頭左右;海南長臂猿野外種群數量從40年前的僅存兩群不足10只增長到現在的五群35只;高原精靈藏羚羊野外種群由上世紀90年代末的6萬-7萬只恢複到現在的30萬只;白鶴由80年代初的210只增加到現在的4500餘只;黑臉琵鷺由本世紀初的1000餘只增加到現在的4000餘只;對於曾經消失的野生麋鹿,在北京南海子、江蘇大豐、湖北石首分別建立了三大保護種群,總數已突破8000只。此外,國家對德保蘇鐵、華蓋木、百山祖冷杉等120種極小種群野生植物開展了搶救性保護,112種中國特有的珍稀瀕危野生植物實現野外回歸。

    生態系統多樣性保護成績驕人。生態系統的多樣性主要是指地球上生態系統組成、功能的多樣性以及各種生態過程的多樣性,包括生態環境(生態空間)的多樣性、生物群落和生態過程的多樣化等多個方面。其中,生態環境的多樣性是形成生態系統多樣性的空間基礎,而生物群落的多樣性反過來又可以反映生態系統類型的多樣性。近年來,中國高度重視生物安全管理工作,嚴防外來物種入侵對本地種群的危害,陸續發布4批《中國自然生態系統外來入侵物種名單》,制定《國家重點管理外來入侵物種名錄》,共計公布83種外來入侵物種。其次,為了降低人類活動對自然環境的不利影響,通過生態保護修複工程和污染防治攻堅戰等舉措改善生態環境質量。2016-2020年期間,累計整治修複岸綫1200公里,濱海濕地2.3萬公頃。2000-2017年全球新增的綠化面積中,約25%來自中國,貢獻比例居世界首位。<nextpage>

    此外,中國還通過構建以國家公園為主體、自然保護區為基礎、各類自然公園為補充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劃定生態保護紅綫、確定生物多樣性保護優先區域等方式,加強對生態系統多樣性的保護。截至目前,中國已建立各級各類自然保護地近萬處,約占陸域國土面積的18%;劃定35個生物多樣性保護優先區域,其中的32個陸域優先區域總面積達276.3萬平方公里,約占陸地國土面積的28.8%。根據《“十四五”林業草原保護發展規劃綱要》所確定的目標,到2025年中國森林覆蓋率將達到24.1%,森林蓄積量達到190億立方米,草原綜合植被蓋度將達到57%,濕地保護率達到55%,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面積占陸域國土面積的比例將超過18%。屆時,中國的生態系統多樣性保護,將處於更高的水平。

    當然,在肯定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所取得的偉大成就的同時,也應當注意到目前依然存在的問題和將來可能面臨的挑戰。從法治建設看,建議站在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高度,盡快修改《環境保護法》《野生動物保護法》《漁業法》《森林法》《草原法》《野生植物保護條例》等立法,出台自然保護地法、國家公園法等法律。當然,還可以在借鑒法國的《生物多樣性法令》、澳大利亞的《環境和生物多樣性保護法》和中國的《雲南省生物多樣性保護條例》《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生物多樣性保護條例》等地方性立法的基礎上,直接制定專門的生物多樣性保護法。其次,建議強化司法在生物多樣性保護中的作用。日前,雲南省高級人民法院制定出台了《關於持續深化環境資源審判改革創新不斷加強生物多樣性司法保護的十六條措施》,為雲南省法院系統全面提升生物多樣性司法保護能力和水平提供了規則指引,也為加強全國生物多樣性司法保護發揮了示範作用。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