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培育發展現代化都市圈
http://www.CRNTT.com   2021-10-13 07:27:01


 
  在空間載體方面,推進園區共建和創新成果異地轉化。通過股份合作、飛地自建、托管建設等模式推動異地園區共建,實現產業協同發展和互動共生。例如,上海外高橋(啟東)產業園是由上海外高橋保稅區聯合發展有限公司和江蘇啟東濱海工業園開發有限公司共同成立的合資公司,雙方各占股本60%和40%,稅收收益按照6∶4分成。

  此外,要加強都市圈核心城市和外圍區域的創新合作,推動創新成果的異地轉化,形成長期合作機制。

  第三,全面提升都市圈對外開放水平。在區域開放方面,以都市圈為核心形成區域開放新高地。以服務貿易為重點推動區域開放,釋放區域發展新動力。在東部沿海都市圈實施更高水平的服務貿易開放,提升東部地區在擴大開放中的引領作用,並逐漸擴展到內陸都市圈。同時,加強國際樞紐門戶基礎設施和海關特殊監管區建設。

  在金融開放方面,以都市圈為抓手推動金融市場國際化。加快推進金融服務業開放,以開放促競爭。重點推進放寬市場准入,在信用清算、評級征信等金融基礎設施領域,增強市場透明度和公平性。此外,優化金融開放布局,依托不同城市職能和定位,推動不同區域更大範圍、更深層次、更寬領域的金融開放。

  在製造業開放方面,擴大開放領域,提升開放層次。在製造業已基本開放的基礎上,推動製造業開放向高端邁進。進一步落實汽車、船舶、飛機等行業開放要求,放寬外資股比限制,特別是汽車行業外資股比限制。在智能製造標準制定、知識產權等領域廣泛開展國際交流合作。把推進先進製造業發展作為一項戰略舉措,通過減稅降費、放寬市場准入、實施公平公正監管、加強知識產權保護等政策措施,為先進製造業發展創造良好環境,推動製造業從中低端向中高端水平邁進。

  第四,建立都市圈應急聯動機制。構建區域性公共資源應急調配機制。在應對突發公共災害時,需打破傳統上以行政區劃和行政等級為基礎的公共資源調配機制,構建更加快速、高效的區域性公共資源應急調配機制,避免災害和風險擴散。

  建立都市圈智慧應急應用平台。在都市圈層面加快建設應急管理綜合應用平台,打造扁平高效和移動便捷的管理服務工具,構建快速響應和綜合協調的應急指揮體系,打造共建共治共享共創的應急管理信息化新模式。

  都市圈城市間建立常態信息交流機制。及時、準確通報突發事件信息、衛生應急工作信息等。建立聯席會議制度,分析研判都市圈公共衛生安全形勢,研究決定應急合作事項。在突發事件信息、應急平台、應急保障能力建設等方面常態交流,推動城市基層政府和相關部門建立應急合作機制。

  以都市圈為單位定期開展跨區域聯防聯控應急演練。通過演練,完善指揮機制和處置程序,提高快速反應能力,為跨省聯合應對重大突發事件積累經驗,有效提升跨區域綜合救援能力,確保重大突發事件發生時,特別是在交通、能源、通信中斷等極端條件下,國家衛生應急隊伍能高效有序開展衛生應急處置。

  系統謀劃

  增強都市圈治理能力

  目前,我國已形成或正在形成的都市圈有30多個,這些都市圈處於成熟、成長、培育不同階段。隨著區域經濟深化發展,都市圈總體數量還可能增加。應將都市圈作為一類重要的空間載體,認識、尊重、順應都市圈發展規律,提高都市圈發展質量。

  都市圈發展需要多主體發揮合力。當前,我國城市規劃建設治理以行政區為單元。建設現代化強國,需要城市管理、規劃、建設相關部門樹立都市圈意識,建立系統思維,培養與提高統籌治理都市圈的能力。

  一是統籌空間、規模、產業等基本結構。結合現有中心城市、城市群、經濟帶特征以及重大區域發展戰略要求,合理確定都市圈未來空間發展方向。既要充分考慮交通、科技等發展條件,積極構建大都市圈,也要努力實現緊凑式發展,做強做優小都市圈。結合各城市已有產業基礎、資源禀賦及其在都市圈的區位優勢,明確主導產業和特色產業。推動產業協作協同,引導產業在都市圈合理布局、實現集群化發展。推動都市圈服務業與製造業深度融合,形成以現代服務業為主的產業結構。

  二是統籌規劃、建設、治理等重點環節。科學確定不同都市圈的功能定位、發展目標和建設路徑。在特定都市圈區域,統籌規劃核心城市、區域中心城市、地區中心城市、微中心功能,使不同類型、不同功能的空間各美其美,美美與共。如江蘇省蘇州市在下轄的太倉市建設婁江新城(中德創新城),對標上海“五大新城”,成為上海大都市圈的姊妹城,就是統籌規劃、推動“滬蘇同城化”的重要成果。

  此外,應聚焦重大、關鍵基礎設施與公共服務平台,實施一批新基建項目。如成渝雙城經濟圈共同建設工業互聯網平台,服務兩地企業。培育和形成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從左到右等不同方向的治理力量,共同匯聚都市圈發展的強大合力。

  三是統籌改革、科技、文化等強大動力。大力推進都市圈人口、土地、資本、技術、數據要素自由流動,放大都市圈同城化效應。加大智慧都市圈科技平台建設力度,根據都市圈生活性、生產性應用場景,建設綜合性管理數據庫,提供民生服務,促進產業發展。發掘都市圈共同的歷史文化淵源,打造區域文化品牌,對外樹立一體化形象,對內形成強大的向心力。

  四是統籌政府、社會、市民等多元主體。發揮政府聯席會議機製作用,以共同編制規劃等方式,促進形成都市圈共同願景,加速解決都市圈共同面臨的現實問題。充分發揮社會組織作用,培育更多數量、更高質量的區域行業協會、學會、產業聯盟等社會平台組織,讓政府與社會組織協同發力。尊重市民對都市圈發展決策的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鼓勵市民通過各種方式參與都市圈治理,促進都市圈共治共管、共建共享。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中國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合肥工業大學課題組 執筆:馮奎、洪進、莊德林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