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0月19日電/網評:人才培養是科教興港的關鍵
來源:大公報 作者:吳志斌
香港給人的印象是一個不缺人才的城市,但隨著世界經濟格局的轉變與香港經濟轉型的影響,本港的人才優勢正在削弱,甚至有了“人才荒”的危機。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在施政報告中指出,“優秀人才入境計劃”的年度配額將會增至4000個,以擴充香港人才庫,又會擴闊香港人才清單。當局并會研究,為金融科技行業在資歷架構下建立專業資歷基准,讓雇主及從業員有更清晰及認可的專業發展階梯。施政報告提出多項吸引人才的舉措,目的是吸引更多世界性人才落戶香港,服務香港,建設香港。
人才儲備要跟上國家發展
關注“人才”問題是今年施政報告的重點和熱點。這一方面與香港社會現實的年齡結構有密切的關系。人口急速老齡化和生育率的持續性下降使得人才供應和人力資本的需求缺口進一步擴大,這意味著香港的可持續發展必然要面臨極大挑戰。而香港作為一個細小而開放的經濟體,單靠本土人才培養是無法支撑其經濟發展的需要。另一方面,人才戰略和科技創新必然是國家未來的發展大方向。
習近平總書記早前在中央人才工作會議上強調,黨對人才工作的領導全面加強,人才隊伍快速壯大,人才效能持續增強,人才比較優勢穩步增強,“為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提供人才支撑,為2050年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打好人才基礎。”
香港要融入國家發展大局、融入“雙循環”發展格局,必須要在人才的儲備和培養上,跟得上國家的步伐和節奏。<nextpage>
筆者曾經指出,在過去4年,特區政府循著八大政策方向推動創科發展,投放逾1100億港元落實多個項目,“但是受制於本港科創企業數量相對不足、加之房價房租等生活成本昂貴,以及前些年社會環境巨變,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人才來港發展。”未來的世界競爭,是人才的競爭,是科技的競爭,是一場看不見硝煙與槍彈的智慧之競爭。科教如何興港,從根本上說,是關乎基礎文化教育與世界價值觀塑造的問題,故此,筆者要以下三問來探討未來香港將如何部署人才戰略。
香港需要什麼人才?倘若讀者留意過每年的香港高考放榜,狀元們必然會選擇三個“鐵飯碗”專業:醫科、商科和法律,即讀出來便有可觀的高收入與體面的工作。醫科救死扶傷、商科契合香港的經濟特點、法律又能服務香港的經濟金融需要,這三科毫無疑問自然的成為香港青年學子的“精英之選”。但是,這三科只不過是讓年輕人在未來“分蛋糕”中更占有個人之優勢,但卻不足以在社會發展中將整個香港經濟的“蛋糕”做大做強。
尤其是近年來報讀理工科人數不斷下降,科創的社會認可和學術氛圍進一步淡化,這使得香港出現了嚴重的人才斷層與分布不均勻。此外,伴隨著大灣區人才搶奪戰略的進一步升級,香港現今的科技人才的吸引力度和政策扶持都明顯“疲軟”,長此以往將最終導致香港人才隊伍在結構上的不均衡,即出現傳統“精英”人才的過於密集,高精尖人才的空虛。而這種不均衡會進一步給社會經濟結構的改革創新帶來障礙和困境,使得香港社會無法走出“資本密集型”的發展魔咒。
向內地教育制度取經
香港怎樣培養人才?要扭轉“讀科學沒錢途”的觀念,必須要從青少年開始重視,科技不僅只關系到個人之“錢途”,更有國家之“前途”,要塑造崇高的個人世界觀,要將民族複興的使命納入基礎課堂的教育。<nextpage>
人才培養要有一場觸及靈魂深處的意識重造,要在教師人才的培養上先下工夫,樹立人才意識,要在基礎教材和課綱有所側重,突顯創新技術的必要性和未來性,將投身科創成為一種新的世界觀和價值觀。
香港基礎教育在這一方面無疑是欠缺意識的。故此,將香港教育與大灣區教育體系相接軌,與內地科創理念互動“連麥”,向內地成熟完善的基礎科創教育取經,落地實踐,這是香港人才培養的一個必要革新與借鑒。
香港的人才如何才能發光發熱?有了人才,更要學會管理人才、留住人才、與人才合作,讓他們樂於為香港的發展作出奉獻、敢於發揮。
一方面需要將香港打造成具有高度開放且包容的科創城市,容納來自不同國家、不同層次、不同專業的人才,讓他們有機會發揮所長。另一方面也要將香港的核心價值和發展成果成為每個在港人才都能共享的紅利,讓他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為香港服務所帶來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沒有人才儲備的香港,是沒有後勁的馬達,行而不遠,也無法抓緊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和經濟轉型的機遇。
“種一棵樹,最好的時間是10年前,其次是現在。”人才培養從來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與其被動,不如主動;與其等待,不如行動。將科創之心,人才之育,滲入香港教育的每一個角落,這是當務之急,也是勢在必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