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0月20日電/網評:“追根溯源”夯實文化自信之基
來源:東方網 作者:彭彬琳
在仰韶文化發現和中國現代考古學誕生100周年之際,習近平總書記發來賀信,表示希望廣大考古工作者增強歷史使命感和責任感,發揚嚴謹求實、艱苦奮鬥、敬業奉獻的優良傳統,繼續探索未知、揭示本源,努力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更好展示中華文明風采,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文化是一個民族與國家的根基與活力源泉。《中華世紀壇序》中寫道“文明聖火,千古未絕者,唯我無雙;和天地並存,與日月同光。”可見我國文化的博大精深與卓越輝煌,我們擁有文化自信的底氣。正如賀信中總書記對考古工作者的殷切希望,探索中國故事,弘揚傳統文化是厚植文化自信的重要法寶,我們更應當積極探索、弘揚中華文化,向世界展示我們的風格。
創新文化傳播方式,盤活自信之源。過去一段時間,河南衛視火了,不是因為明星,也不是因為流量,而是一系列中國風的節目驚艶了觀眾。從《唐宮夜宴》到“博物館元宵奇妙夜”,再到“中秋奇妙游”,河南衛視借助摳像、三維、AR等虛擬技術,讓國寶“活”了起來。大家紛紛表示驚嘆,感嘆道“原來祖先留下的文明如此多彩”。文化可以是陽春白雪,也可以是下里巴人,他的外衣是可以“打扮的”。正如現在也湧現出了很多文化類綜藝節目,就讓曾經曲高和寡的傳統文化活躍起來。
深挖文化歷史內涵,豐富自信之基。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淵源,如果不了解文化的起源與發展,那對文化的傳承就如同無本之木、無源之水。“敦煌的女兒”樊錦詩先生幾十年扎根大漠,潛心石窟考古研究,完成了敦煌莫高窟的分期斷代,改革開放以來,她又堅持改革創新,帶領團隊致力於莫高窟保護傳承。對莫高窟的研究與了解,是莫高窟保護傳承的起點。我們只有了解到中華文化從何而來,才知道該去向何方。
培養文化接力一代,打通自信之脈。之前,有一位高分報考北京大學考古學的姑娘受到了廣泛的關注,有人覺得她高分報了一個冷門專業不值得。但從另一個角度看,這正是文化自信的體現,專業沒有“冷”與“熱”,只有“愛”與“不愛”,從她的身上能看到年輕一代對於文化挖掘與探索的傳承。除了所謂的冷門專業之外,我國還有很多缺乏關注的傳統技藝,隨著老的一批手藝人年紀逐漸增大,有些技藝甚至存在失傳的風險,因此培養一批年輕人成為傳統技藝的傳承人勢在必行。
“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 。文化興則國運興,文化強則民族強。讓文化“活”起來、“富”起來、“流”起來,讓文化自信灌注生氣、擁有底氣,在世界文化的激蕩中熠熠生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