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來,不少外企也開始退出印度市場。近日美國福特汽車公司宣布,撤出在印度的生產線。福特的這一決定,造成了超過4000名員工下崗,引起工人們集體抗議。在過去的10年時間裡,福特為印度砸下重金,但營業虧損卻累計超過20億美元。25年的努力,換來的是福特在印度乘用車市場不足2%的份額。
如今,印度又盯上了美國的特斯拉,逼著特斯拉在本國建廠。10月8日,印度公路交通和運輸部部長加德卡裡表示,特斯拉要想擁有印度市場,就必須在印度建廠生產。不過,特斯拉創始人馬斯克卻在社交媒體公開表示:“我們也想這麼做,但是(印度)進口稅是世界上所有大國中最高的。”公開資料顯示,印度政府目前對4萬美元以下的進口電動車徵收60%的關稅,對價格超過4萬美元的進口電動車徵收100%的關稅。
在過去一年,國際知名車企在印度的生產熱情不斷減退,通用汽車已經宣布關閉所有印度工廠;哈雷在去年就已撤出印度;豐田在印度的產能已經銳減40%。
千人洗衣場背後是印度經濟結構難題
早在五十年前,“印度將成為未來製造業大國”的說法就在全球流行,然而時至今日,印度似乎還只是停留在紙面上的製造業大國。擁有13億人口的大市場,印度製造業為什麼一直“扶不起來”呢?
在印度最大的金融中心孟買的市中心,有一處著名的景點,那就是擁有150多年歷史的“千人洗衣場”,該洗衣場共有800多個洗衣池,可以供近千人同時洗衣。在這裡超過700多戶的家庭以洗衣為生。
在印度,服務業占GDP比重高達50%以上,而印度服務業以金融、信息業為主,產業鏈短,能夠提供的就業機會有限,帶來的產業輻射也很有限。即便是印度引以為傲的IT產業,雇傭人數也不到100萬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