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1月2日電/網評:推動後默克爾時代中德關係續寫輝煌
來源:中國網 作者:李超(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歐洲所副研究員)
10月26日,隨著德國新一屆聯邦議院成立,默克爾的第四屆總理任期正式結束。她將在新政府成立前繼續擔任一段時間看守總理,隨後退出德國政治舞台。“默克爾時代”的終結也引起了中國輿論的熱議。在默克爾主政的16年間,中德關係雖經歷起伏,但總體成果豐碩,可以說是全球大國關係的典範。
在就任之初,默克爾對中國並不算十分了解,前期主導推行了一段時間的“價值觀外交”,致使中德關係“冷凍”長達半年。不過低潮期很短暫,默克爾很快就意識到中國作為一個快速崛起的大國,塑造良好的中德關係對雙方、對世界都有重大意義。此後她轉變政策,開啟了“對華再認知”的階段,中德關係也隨之步入了發展快車道。
默克爾幾乎每年訪問一次中國。除北京外,她每次都到訪一個不同的地方城市。其參訪的範圍異常廣泛,從成都的川菜館到合肥農村學校再到深圳的數字化工廠。這一時期,中德建立了全方位戰略夥伴關係、創新夥伴關係,擁有總理年度會晤、政府磋商以及戰略與安全、財金、人文三大高級別對話機制;中德貿易額屢創新高,如今已佔中歐貿易額1/3以上,中國連續五年為德國最大貿易夥伴,德國的汽車、機械製造、保險等行業率先享受了中國新一輪擴大開放的紅利。在此基礎上,中德還不斷拓展新興領域合作,實現雙邊關係的歷史性提升。
近幾年來,隨著中美博弈加劇,作為西方陣營的德國在對華政策上的雜音也在增加。特別是由於美國的拉攏和施壓,德國一些政治家提出了對中國強硬的主張。在這一國際大環境發生變化的時刻,默克爾依然堅持務實的對華政策,對穩定中德乃至中歐關係起到了關鍵性作用。例如在西方熱炒的華為參與5G建設問題上,德國拒絕對華為進行“政治審判”,沒有盲目追隨美國“一禁了之”。也正是在默克爾的大力推動下,歐方頂住美國的壓力,完成了與中國的投資協定談判。
默克爾的對華務實態度,正是來自於她長期全面地接觸中國,通過親眼看親耳聽,所形成的客觀的“中國觀”。正如習近平主席與默克爾告別通話時所說:“能感受到你對中國的興趣。”默克爾多次在採訪中闡述她的“中國觀”:過去的2000年裡中國一直處於世界領先,近代200年的相對衰弱只是例外,西方應客觀看待中國復興,不應視中國為威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