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1月14日電/據光明日報報道,國家語言能力指“一個國家的政府處理一切國內外事務所需的語言能力”,既是軟實力,又是硬實力,對維護國家統一、社會穩定、國家安全、文化安全、信息安全、生物安全等起著重要作用。國家語委2016年首次將國家語言能力寫入《國家語言文字事業“十三五”發展規劃》:“到2020年……實現國家語言能力與綜合國力相適應。”經過五年的努力,我國已大體實現這一目標。我國學者提出了國家語言能力三角理論,旨在展現新中國成立以來語言文字事業的飛躍發展,彰顯中國道路、中國制度、中國文化優勢,同時以此考察我國與別國的差距,為我國國家語言能力建設提供借鑒與啟示。
國家語言能力一般認為包括國家語言治理能力、國家語言核心能力、國家語言戰略能力,三者形成一個穩定三角形。
國家語言治理能力位於三角形頂端,指政府處理國內外兩類語言事務的效力和效率,具有全局性、引領性和統籌性,決定著國家語言核心和戰略兩類能力的發展方向和成效。國家語言核心能力具有根本性、基礎性和先導性,是國家政治安全、領土完整、社會和諧、經濟發展、文化繁榮、信息安全等的壓艙石,也是國家語言戰略能力發展的必要前提,在國家語言能力建設中處於優先位置。國家語言戰略能力關注未來發展需要,具有前瞻性、系統性和長遠性,是維護國家主權和尊嚴、塑造國家形象、提升我國話語的影響力和感召力、打贏輿論戰與信息戰的主要支柱,對國家語言核心能力建設具有促進作用。國家語言核心能力和國家語言戰略能力又反作用於國家語言治理能力的建設和發展,三者之間相互聯動。
進入新時代,我國國家語言能力得到快速發展,目前已進入世界第一方陣。其中,我國的語言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表現尤為突出。第一,語言治理體系日趨完善。我國從中央到地方,各層級均有語言文字工作行政機構,能夠上情下達、下情上報、相互聯動,工作高效有序。第二,建設規劃系統性強。從“七五”計劃起,我國國家的語言文字事業計劃與國民經濟計劃同步制定。第三,每年向社會發布年度語言生活狀況報告,為全國人民描繪國內外語言生活畫卷。
國家語言核心能力一般指國家處理涉內事務的語言能力。自新中國成立以來,黨和政府圍繞國家通用語言普及、國家通用語言規範、語言信息化、和諧語言生活建設等方面開展了一系列工作,有力推動了國家語言核心能力的發展,大大增強了各族群眾對中華文化的認同和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比如,“推普脫貧攻堅計劃”包括通過高校與貧困地區結對幫扶,以提高老少邊窮地區人民的普通話水平。
國家語言戰略能力一般指國家處理涉外事務的語言能力,包括國家外語教育、國家通用語國際拓展、國家對外話語傳播、國家語言人才資源掌控等四個維度。這四個維度的建設有利於增強中國與世界各國人民的溝通,促進文明交流互鑒,助力“一帶一路”和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國家中長期語言文字事業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2—2020年)》明確提出要加快制訂外語語種學習和使用規劃,建設國家多語種語言人才資源庫。在政府多部門的推動下,我國迎來了多語種教育的“黃金期”。截至2016年,全國高校共開設66種非通用語專業。2019年北京外國語大學獲批開設外語語種數量達到101種,基本開齊了與我國建交國家的主要官方語言專業。
“國家語言能力”三角理論能夠解釋我國語言治理能力在國家語言能力建設中的頂層引領作用,又能說明我國政府在處理國內和國外兩類語言事務中的協調性與統籌性。當前中國已進入新發展階段,正處於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期。強國須強語,強語助強國。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國的國家語言能力理論和實踐建設仍舊需要持續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