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1月17日電/據中國經濟網報道,最近,印度商業與工業部制定了一份特殊的清單,清單上列出了包括焦煤、數碼相機等共計102種產品。這些產品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進口數量多,且數字仍在持續增長。印度商工部官員表示,會與其他政府部門分享這一清單,並在此基礎上與各部門共同探討如何增強本土產能,從而減少進口支出。
這是本屆印度政府“保內需、擴產能”的又一努力。實際上,擴充本土產能一直都是印度總理莫迪及其執政黨的施政重點。早在2020年5月份,莫迪就正式提出了名為“自給印度”的倡議,並將其作為自己第二任期的一項重要政策。考慮到印度人民黨一直就有經濟民族主義傾向,莫迪政府對於印度本土市場有如此程度的政策傾斜並不奇怪。
但經過這麼長時間,印度政府努力倡導的“自給”,實際效果似乎並不理想。從剛剛過去的印度一年一度傳統節日排燈節來看,儘管今年的排燈節依舊延續著喜慶氣氛,但被不少媒體形容為籠罩在“陰霾”之下。這裡的陰霾,既有字面的空氣污染之意,也不乏意指今年排燈節上的尷尬局面:在新冠肺炎疫情的衝擊下,印度原材料物價飛漲,失業人口激增,同時物流行業遭遇重創,這些因素共同導致了今年排燈節的交易市場較之往年慘淡許多,歡樂氛圍大打折扣。
排燈節的陰霾,可以看作是疫情以來印度經濟困局的一個縮影。在疫情影響下,印度政府難以有效地實施各項經濟改革,疲於用刺激方案來保經濟復甦,通貨膨脹水平由此推高。於是,通脹連同疫情原本帶來的衝擊一同“發酵”,讓國內需求不斷萎縮,本土產能的增強難上加難。在此情況下,印度政府頻繁地大範圍提高關稅,同時給前來投資的外國公司屢屢設立門檻,試圖以此保護本土市場。但印度政府也因此受到外界質疑。在本土產能不景氣的情況下,一味地使用貿易保護大棒對於“自給自足”並無益處,最後也只能影響本國的進口經濟,還傷及自身國際形象。
從這一點來看,印度商工部此次制定的清單倒不失為一次明智的嘗試。畢竟,與其給他國設卡,不如讓自己做強。然而,這次嘗試的最終成果如何,當前還無法下定論。在通脹、失業等棘手問題沒有得到有效解決的情況下,印度政府想要增強本土產能很有難度。進一步說,印度政府如果真的制定出政策來提高國內的生產水平,政策實施之際又勢必要從財政中擠出一部分資金進行早期投入。鑒於前一陣子印度政府剛剛宣布了“雄心勃勃”的100萬億盧比基建計劃,如果這些計劃全部提上議程,印度財政將面臨的壓力可想而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