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前,2017年4月教育部和國家語委曾共同發佈《國家語言文字事業“十三五”規劃》。該規劃指出,必須充分認識在我國普及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重要意義。我國作為一個多民族、多語言、多方言的人口大國,樹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認同感,有利於培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增進文化認同和國家認同,有利於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加強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推行力度、提高普及程度和應用規範水平,具有重要的政治和社會意義,不僅能夠方便各地域間人們的溝通、各民族間的交流交往交融,也事關整個中華民族歷史文化傳承,將對維護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產生重要作用。強國必先強語,強語助力強國。
為此,應高度重視基本普及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在國家發展大局中的重要作用。隨著新型工業化、城鎮化的深入發展,社會人口流動更加頻繁,全國統一的勞動力市場逐步形成,迫切需要國民具備普通話的溝通能力和較高的語言文字應用水平,提升自身的綜合素質。雖然中國的普通話平均普及率已超過70%,但東西部之間、城鄉之間發展很不平衡,西部與東部有20個百分點的差距;大城市的普及率超過90%,而很多農村地區只有40%左右,有些民族地區則更低。中西部地區還有很多青壯年農民、牧民無法用普通話進行基本的溝通交流,這已經成為阻礙個人脫貧致富、影響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制約國家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甚至影響民族團結和諧的重要因素。扶貧首要扶智,扶智應先通語。
實現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基本普及,是國家語言文字工作的首要目標。必須堅持創新、協調、綠色、共享、開放的發展理念,迎難而上。要結合國家精准扶貧、精准脫貧基本方略,結合新型城鎮化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以農村地區和民族地區為重點,以勞動力人口為主要對象,摸清攻堅人群基本情況和需求,制定普通話普及攻堅具體實施方案,大力提高普通話的普及率,為經濟發展提供新動力,為文化建設提供強助力,為打贏全面小康攻堅戰奠定良好基礎。
經過多年的不懈努力,中國的文盲率已降至4%的低水平,但普通話的普及率則要低得多。因此進一步全面推廣和普及普通話,仍需要全社會付出巨大的努力。不會說普通話,就無法與不使用當地方言或民族語言的人群交流,當然也就無法外出打工增加收入,也根本無從瞭解全國日新月異的發展現狀,也就難以產生改變家庭和當地落後現狀的思路,當地也無法吸引外部投資,這是導致許多地方難以根本改變落後面貌的主要癥結。因此,推廣和普及普通話必須進一步加大力度。
近年來,國家語言文字系統積極作為,大力實施推普助力脫貧攻堅行動,為打贏教育脫貧攻堅戰作出了積極貢獻。例如針對重點人群開展普通話培訓,僅2019年就在中西部12個省份培訓教師46.3萬人次,青壯年農牧民195.8萬人次,基層幹部21.3萬人次。
為了鞏固脫貧成果,順利實現第二個百年目標,當前有一些根本性的、長遠性的問題需要解決,而普通話普及率不夠是其中的重要問題。中國深度貧困地區普通話的普及水平有待提高,其整個社會環境方言比較濃厚,應用普通話的氛圍不夠,孩子們在家庭和社會中習得普通話的機會比較少。而且,一些地方中小學老師本身的語言素養也需要提升,學生在校學習普通話的條件和氛圍都有待改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