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2月29日電/網評:新冠“流感化”言之過早!
來源:大公報 作者:王書銘
新冠病毒會否“流感化”並不是一個新話題,在今年初就不斷出現,但一次又一次被否定。其實,新冠是否會“流感化”,關鍵取決於死亡率,前者目前約為1.63%,後者僅為0.1%,要經過多長時間才能大幅降低新冠死亡率,沒有人能預測得了。在病毒致死率降低之前,沒有任何理由“躺平”,所有抗疫措施只有加強而不能有絲毫放鬆。
根據傳染病學者的觀點,如果新冠肺炎要“流感化”,客觀條件要滿足以下四點:1、傳染力必須足夠強;2、疫苗效力不夠強;3、由病毒抗原漂變所造成的免疫逃逸水準相對較低:只有這樣,身體每次免疫記憶被喚醒後,產生的中和抗體效力才不會因新冠病毒發生變異而損失過多;4、多次感染加強免疫記憶後,重複感染的症狀足夠輕微:因抗體水準的降低而造成的重新感染者,所出現的症狀,能夠始終保持在相對輕微的狀態。
簡而言之,最關鍵一點就是病毒的殺傷力要大幅降低。鍾南山院士12月4日在第二屆大灣區(深圳)疫苗峰會上指出,新冠疫情要恢復常態化,參照流感的情況,未來當新冠病死率下降到0.1%,覆製指數即R0可以達到1.0-1.5時才有實現的可能。但根據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的計算,全球新冠病死率11月份的移動平均值約為1.63%,比年初的最高值下降了1.08%。然而,即使病毒毒性有所降低,仍遠遠高於常規性流感的死亡率。如果再考慮到病毒的傳播率極強,那麼,在當前把新冠病毒當“流感”的說法是站不住腳的。
港大學者袁國勇昨日表示,要應對未來的疫情,實施“疫苗通行證”的同時,亦要放寬或取消大多數社交距離措施,包括不再限制食肆每枱人數及營業時間等,又提出“後疫苗浪”,期望本港接種率明年七月前可達99%,屆時將停止隔離、檢疫、追蹤等措施,只是視為一次更嚴重的冬季流感應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