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澎湃新聞) |
根據協議,未來,雙方將建設醫療人工智能服務能力中台,以智能語音處理為核心,加強人工智能+醫療智能化應用探索,圍繞患者全流程就醫服務,為患者“診前”“診中”“診後”AI智慧就醫應用賦能。
具體而言,在病患智慧服務建設上,完善以患者為中心的覆蓋診前-診中-診後的全流程便捷就醫服務閉環;在醫生智慧醫療建設上,加強人工智能語音技術、大數據與機器學習技術在臨床各醫療業務場景深度應用,進一步提升醫生服務效率,提高醫療質量;此外,還將構建區域醫療智慧一體化建設區域醫療,打破醫院圍墻壁壘,打造區域預防-保健-診療-康養一體化移動在線協作網絡,促進分級診療制度落地。
分級診療制度的有效落地一直是個難點,而目前已經能看到人工智能會在其中起到很大幫助。
AI如何促進分級診療落地,普惠更多人民?
分級診療指按照疾病的輕重緩急及治療的難易程度進行分級,不同級別的醫療機構承擔不同疾病的治療,逐步實現從全科到專業化的醫療過程。具體內涵即基層首診、雙向轉診、急慢分治、上下聯動。同仁醫院從2016年開始即參與幫助社區做醫療影像的診斷指導和質量管理,但醫務工作者數量有限的現實情況也使得這樣的幫助工作覆蓋範圍有限。
2021年9月1日長寧衛生信息共享平台上線——“AI自動審方+人工審方”相結合。至今,系統審核處方30餘萬條,其中人為人工審核通過9000多條,攔截2100多條,處方合格率從過去85%提高到95%,藥師干預成功率達到90%。
在揭牌儀式現場馬駿談到,“目前我們已經是長寧區影像診斷中心、病理診斷中心、心電診斷中心,接下來我們還想把超聲診斷中心也落戶在這個平台上。以影像中心為診斷中心為例,我們通過與社區的packs系統相聯通進行圖像傳輸和遠程閱片,每天為他們進行質控或報告的評估。我們基本上能做到一小時以內發送報告,每年可以審核基層醫院影像報告4萬餘份。”
除此之外,在慢病管理方面,通過“家庭醫生+穿戴式設備”,對患者的遠程隨訪監控變得簡單。“比如省防中心通過用藥的分析,突然發現某一個街道社區的房產病人特別多,他就告訴我們的心內科醫生。那麼我們就會去和社區的家庭醫生結合,對其中的房顫病人進行規範化系統管理,這樣的管理就更高效及有針對性。隨著數據呈幾何倍數增長,一個系統的數據分析就極為必要,人工智能就會起到很大幫助,而不是簡單只有質控的支持。”馬駿對澎湃新聞表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