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高質量發展中促進共同富裕,必須堅持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 |
中評社北京1月17日電/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征,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在高質量發展中促進共同富裕”。2021年12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把正確認識和把握實現共同富裕的戰略目標和實踐途徑,作為進入新發展階段需要正確認識和把握的新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之一。在高質量發展中促進共同富裕,揭示了推動高質量發展與促進共同富裕的內在聯繫,在理論和實踐上都具有重大意義。
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是我們黨矢志不渝的奮鬥目標
人民日報發表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研究員林兆木文章表示,共同富裕,是馬克思主義的一個基本目標。馬克思指出,社會主義革命勝利之後的未來社會“生產將以所有人的富裕為目的”。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之日起,就把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作為初心和使命,促進共同富裕是全國人民在黨的領導下長期奮鬥、共建共享的過程。我們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經過長期浴血奮戰,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偉大勝利,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實現了中華民族有史以來最為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為當代中國一切發展進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黨領導人民進行大規模經濟建設,建立起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為中國長期發展和走向共同富裕打下了重要物質基礎。
改革開放後,我們黨深刻總結正反兩方面歷史經驗,打破傳統體制束縛,允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分階段逐步實現共同富裕。黨的十三大制定分三步走到21世紀中葉基本實現現代化的發展戰略:第一步解決人民溫飽問題,第二步人民生活達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紀中葉基本實現現代化。到20世紀末,中國成功實現了第一步和第二步目標,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在邁向共同富裕的道路上前進了一大步。但是,當時達到的小康還是低水平的、不全面不平衡的小康。2002年,黨的十六大提出,在本世紀頭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擺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上,採取有力措施保障和改善民生,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在團結帶領人民創造美好生活、實現共同富裕的道路上邁出了堅實的一大步。
共同富裕是我們黨矢志不渝的奮鬥目標,但實現共同富裕是一個長期的歷史過程。中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中國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水平還比較低,城鄉、區域、社會群體之間收入差距還比較大,中等收入群體的比重還不夠高,促進共同富裕是長期、艱巨、複雜的任務。黨的十九大報告對共同富裕提出了新的奮鬥目標: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全體人民共同富裕邁出堅實步伐;到本世紀中葉,把中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實現。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進一步指出:到2035年,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我們要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和黨中央決策部署,把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擺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腳踏實地,久久為功,向著這個目標更加積極有為地進行努力。
高質量發展是促進共同富裕的基礎
文章強調,生產力是一切社會發展的最終決定力量。1949年,中國人均國民收入僅有27美元,為亞洲人均國民收入44美元的2/3,不足印度人均國民收入57美元的一半。在這樣的基礎上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必然要經歷漫長的發展過程。中國之所以能夠解決人民溫飽問題進而使人民生活總體達到小康水平,就是由於改革開放推動了經濟高速增長。同樣,中國之所以能夠在本世紀用20年時間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使貧困人口全部脫貧,也是由於生產力水平、經濟總量、人均收入有了顯著增長。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在高質量發展中促進共同富裕”,這一重要論述具有深刻的理論內涵。它體現了生產決定分配、生產力決定包括分配關係在內的生產關係的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指明了高質量發展是促進共同富裕的基礎。在高質量發展中促進共同富裕,是新時代新階段中國發展的新特征新要求。進入新時代,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轉化,要求以高質量發展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重點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而這正是促進共同富裕的內在要求。同時,中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發展的內外環境和條件發生了重大變化。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是解決過去高速增長積累的結構性矛盾、突破資源環境瓶頸的必然選擇,也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只有依靠全國人民共同奮鬥,持續推進高質量發展,不斷創造和積累社會財富,把可分配的“蛋糕”做大做好,並通過合理的制度安排把“蛋糕”切好分好,才能穩步向共同富裕目標邁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