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培植親中力量,穩定當地環境
古代絲綢之路的一個重要特點即是綫路的靈活變通。絲綢之路上并不是所有政權都長期穩定支持絲綢之路上的商貿活動,自然條件也經常使得綫路被迫改道,這使得商旅和使團就得慎重選擇更為穩妥的節點。海上絲綢之路的開拓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因為傳統西北方向絲綢之路的斷絕導致的。這說明在“一帶一路”建設中中國同樣可以靈活選擇支持發展的對象。
古代絲綢之路上政權林立,部族、城邦多樣,給予了綫路改道的不同選項。今天“一帶一路”沿綫的許多國家雖然建立了民族國家,但實質上國內不同政治勢力的鬥爭殘酷,仍然存在代表特定利益的部族政治的特點。這使得“一帶一路”建設在衆多國家都存在面對政治動蕩的嚴峻考驗。即便是國際社會普遍認為是中國最親密的“準盟國”巴基斯坦,也會出現宗教部長批評質疑中國在新疆的民族政策,〔29〕新政府大範圍重新審查中國投資項目的事件發生。雖然從經濟結構上來說,許多沿綫國家已經難以脫離中國發展了。但在代議制民主體制下,一些國家政治發展不成熟,容易使一些利益集團忽略國家發展大局而祇顧為自己爭取選票。這為“一帶一路”的推進埋下了隱患。
相對於古代絲綢之路上城邦林立的狀況,目前“一帶一路”沿綫國家相對而言單個國家疆域較大,但部族政治下地方自主性較強的情況沒有改變。因此在選擇具體合作對象時,可以有的放矢,選擇培植一批親中力量,支持他們在所在國政壇發揮更大作用,穩定“一帶一路”項目建設的當地環境。化被動為主動,建設性介入當地局勢,預防政治事件對項目推進所造成的不良影響。西方國家對此經驗更為豐富,要積極學習經驗。
當然,避免培植親中力量與中國不干涉他國內政的外交原則相衝突,是極為細緻的工作。應避免直接介入所在國不同勢力的直接衝突,也不挑動不同勢力間的矛盾深化和激化。而是要盡力找到各方都能接受的最大公約數,在此基礎上為當地建設提供更多的有益增量,而不是進行存量鬥爭。在這個過程當中可以選擇更為友善的勢力,持之以恒對其進行幫扶。如果當地勢力態度出現反復,則要根據具體情況靈活變通。目的是要展現出與中國的合作是有益的,但不能不講原則祇顧索取。這不僅是由項目建設方合理的規劃決定,也考驗著中國頂層設計和當地使領館的外交智慧。
五、結語
“一帶一路”沿用了古代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的名稱,不止是要從歷史記憶中尋找自身的正當性,更需要從歷史經驗中汲取營養、改進策略。
古代絲綢之路是一種節點式的貿易網絡,通過相鄰節點間的貿易最終成網。而如今“一帶一路”沿綫布局不存在明顯的網絡特徵,布局也遍及全球,容易形成“撒胡椒面”的狀況。應短期之內集中力量建設周邊的中亞、東南亞地區,使有限的資源得以集中形成樣板效應,同時降低國際社會對“一帶一路”的擔憂。
古代絲綢之路的中堅力量不是官方的使團而是商人和僧侶,如今“一帶一路”建設極其依賴國家行政力量推動、政府大規模補貼和國有企業不計虧損的投資,這顯然是不可持續的。應鼓勵民營資本成為“一帶一路”上的主角,支持中資企業優先選擇發展中國家市場出海,使沿綫各國人民共享中國經濟發展的紅利。
古代絲綢之路不僅有中原王朝的努力開拓,也離不開沿綫各國的鼎力支持,商隊的主要成員也以胡人為主。如今“一帶一路”建設仍是以中國推動為主,與所在國之間的互動性較弱。應積極培養所在國的親中力量,穩定項目建設的當地環境,使”一帶一路“建設形成各國共建共享的局面。
2020年以來新冠疫情肆虐全球,國家間的大規模人員交往紛紛暫停,“一帶一路”的建設推進也同樣受此影響。部分西方國家藉新冠疫情對中國進行攻擊,意識形態之爭有愈演愈烈之勢。中國更應在這一大暫停的時期,重新審視“一帶一路”近年來的教訓,積極從古代絲綢之路中吸取經驗,調整實施策略。新冠疫情充分反映了在國際社會的無政府狀態下,國家仍然祇能主要依靠自助。因此對於崛起國來說,要避免對外國力的過度損耗,同時也要避免進一步引起霸權國的戰略擔憂,將主要精力集中於國內民生福祉的改善。
(本文係在王戰教授課堂討論之結果,感謝梅俊傑研究員、褚艶紅副研究員的修改意見)
注釋:
〔1〕吐魯番學研究院,吐魯番博物館編.吐魯番學研究 吐魯番與絲綢之路經濟帶高峰論壇暨第五屆吐魯番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M].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2016:15
〔2〕中國史學界多數支持馬可波羅曾經到訪過中國。此處列出兩部典型的反對意見以供參考:Frances Wood.Did Marco Polo Go To China[M]. New York:Routledge, 1995.; Haeger, John W. "MARCO POLO IN CHINA? PROBLEMS WITH INTERNAL EVIDENCE." Bulletin of Sung and Yüan Studies, no. 14, 1978, pp.22–30.
〔3〕楊建新.從古代絲綢之路的產生到當代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構建——亞歐大陸共同發展繁榮和復興之路[J].煙台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5):64-78.
〔4〕國家統計局.[DB/OL]. https://data.stats.gov.cn/easyquery.htm?cn=C01&zb=A06050101&sj=2019.2020年1月31日.
〔5〕鄒磊.中國“一帶一路”戰略的政治經濟學[M].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2015:33.
〔6〕侯世新.“胡人”的變遷及其對東西方文化交流的促進[J].文博,2010(3):9-12,37.
〔7〕李瑞哲.古代絲綢之路商隊的活動特點分析[J].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37(03):37-44.
〔8〕(日)羽田亨.西域文化史[M]. 北京:華文出版社, 2017. 57-61.
〔9〕陝西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陝西歷史博物館編.絲綢之路研究集刊 第3輯[M].商務印書館:北京,2019:144-151
〔10〕李瑞哲.古代絲綢之路商隊的活動特點分析[J].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37(03):37-44.
〔11〕同上
〔12〕(德)馮·佳班 .高昌回鶻王國的生活 850-1250年[M]. 吐魯番:吐魯番市地方志編輯室, 1989. 122-123.
〔13〕羅曼.唐長安城胡人居所分布研究[J].北京化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02):80-85+69.
〔14〕韓香.唐代長安中亞人的聚居及漢化[J].民族研究,2000(03):63-72+109.
〔15〕畢波.中古中國的粟特胡人——以長安為中心[M].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11. 124-161.
〔16〕楊建新.從古代絲綢之路的產生到當代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構建——亞歐大陸共同發展繁榮和復興之路[J].煙台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29(05):64-78.
〔17〕傅夢孜. 對古代絲綢之路源起、演變的再考察[J]. 太平洋學報, 2017, 25(1): 59-74.
〔18〕同上
〔19〕楊建新.從古代絲綢之路的產生到當代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構建——亞歐大陸共同發展繁榮和復興之路[J].煙台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29(05):64-78.
〔20〕新京報.[EB/OL]. http://www.chinanews.com/cul/2014/06-23/6307703.shtml.2014年06月23日-2021年2月4日.
〔21〕新華社.[EB/OL]. https://finance.sina.com.cn/roll/2020-11-17/doc-iiznctke1950304.shtml.2020年11月17日-2021年2月4日.
〔22〕中國經營網.獨家|財政部要求中歐班列逐年降補貼 2019年不超運費四成[EB/OL].http://www.cb.com.cn/index/show/zj/cv/cv13450891269,2019-06-05.
〔23〕國家信息中心.“一帶一路”企業影響力評價報告[R].北京:國家信息中心,2018.
〔24〕中國經營網.中交協楊傑:中歐班列運量不平衡態勢加劇 光靠中國努力還不够[EB/OL].http://www.cb.com.cn/index/show/zj/cv/cv135103801260,2020-11-12.
〔25〕孫麗朝.中歐班列擠“泡沫”[EB/OL].http://news.cb.com.cn/index/show/jj/cv/cv1153240787/p/s.html,2019-08-03.
〔26〕郭涵.英國宣布2027年前從5G網絡中排除華為,華為回應[EB/OL].https://www.guancha.cn/internation/2020_07_14_557583.shtml,2020-07-14.
〔27〕錢小岩.專家談印度永久封禁59款中國APP:象徵意義大 重創外資信心[EB/OL].https://www.yicai.com/news/100929121.html,2021-01-26.
〔28〕安迪.2020年印度智能手機市場中國廠商出貨量占比77%,小米繼續稱霸[EB/OL].https://www.c114.com.cn/4app/3542/a1152090.html,2021-01-31.
〔29〕Alexandra Ma.China's largest Muslim ally broke ranks to criticize its repression of the Muslim Uighur minority[EB/OL].https://www.businessinsider.com/pakistan-criticizes-china-over-repression-of-muslim-uighur-xinjiang-2018-9,Sep 21, 2018.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22年2月號,總第290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