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月24日電/網評:如何挖掘科技支撐“雙碳”潛力
來源:人民日報 作者:喻思南
眼下全球正經歷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發達國家和地區都在積極布局綠色能源、低碳產業、清潔技術,碳達峰、碳中和成為全球科技創新的新賽道
近日,科技界傳來好消息:我國科學家提出的全新接觸電致催化機制,既可以用於對環境友好的材料進行催化,又能避免對環境二次污染,為化學、能源等工業的低碳發展提供了新思路。
科技是碳達峰、碳中和的重要支撐。這主要表現在:從能源供應端看,科技可以促進能源結構優化,構建清潔能源供應系統;從能源消費端看,低碳技術能夠推動傳統能源工業革新,降低碳排放強度;從人為固碳端看,去除二氧化碳,需要借助二氧化碳捕獲、利用及封存等技術手段。
科技支撐“雙碳”,潛力巨大,但挑戰也不小。近年來,圍繞低碳發展轉型目標,我國科技界和產業界積極布局了一系列新技術,取得不少有價值的成果。過去10年,得益於技術進步,風、光發電成本大幅降低,逐步進入平價時代,風電、光伏走進千家萬戶。煤炭清潔利用、煤制烯烴工藝等技術,推進煤炭綠色低碳轉型,提高了煤炭的使用效率和經濟價值。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與交通、物流、建築等領域融合,人們的生活出行更加綠色。科技創新是我們實現“雙碳”目標的底氣,然而從碳達峰到碳中和,我國只有30年過渡期。在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基礎上實現“雙碳”目標,我國低碳發展轉型任務異常艱巨,應對挑戰,全社會期待科技有更大作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