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月26日電/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要求,2022年經濟工作要穩字當頭、穩中求進,積極的財政政策要提升效能,更加注重精准、可持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務必要吃透中央精神,做到有為、有效,確保投資效能提升。
經濟日報發表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研究部副部長馮俏彬文章表示,經過多年的投資,中國已擁有世界上領先的傳統基礎設施網絡,繼續投資的空間已明顯收窄。因此,積極財政政策釋放出來的巨量資金,必須物有所值、物超所值,精准投向。
文章提出,一要“有為”。積極財政政策所釋放出來的巨量資金要尋找合適的去處,最終要落到成百上千的項目上。要重點圍繞數字化轉型和綠色轉型這兩條高質量發展的主線,以各類新基建為主體,面向未來、面向全局,突出基礎性、公共性進行投資,短期為穩增長作貢獻、中長期為中國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夯實基礎。要進一步加強項目策劃和儲備,提高項目庫的“容量”和“質量”,既要包括戰略性、方向性的國家和區域大事,也要有涉及民生的關鍵“小事”。
二要“有效”。積極財政釋放的資金既要用得出,還要用得好,要特別注重改善和提高資金與項目之間的適配性,做好項目管理,努力提高項目的投資績效。在積極財政政策釋放出寶貴的財政資源後,各方面要慎重設計項目,堅持形成有效投資,確保形成實物工作量,切實將寶貴的財政資金用到穩增長的刀刃上。
同時,積極的財政政策還要統籌好發展與安全的關係,始終保持財政的可持續性。當前和未來一個時期,仍將處於加速演化期,不確定、不穩定因素增多。從國內看,中國經濟數字化轉型處於起步階段,綠色轉型任重而道遠,一些結構性矛盾與問題風險需要有序化解。與此同時,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期待不斷豐富,對住房、教育、醫療、生態環境的追求越來越高,期待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實現,這都將轉化為對政府財力的現實需要。因此,保持中國財政的可持續性、始終略有餘力,顯得尤為重要。
此外,積極的財政政策在為穩增長提供充足助力的同時,還要兼顧好現在與未來、願望與能力、理想與現實等多方面的關係。應開源節流、加強管理,統籌好各類財政資源;應處理好擴大支出與增加效益之間的關係,財政支出要有增有減、有保有壓;應始終堅持政府部門過緊日子的傳統,進一步嚴肅財經紀律;應全面實施預算績效管理,加快預算一體化建設工作,用好大數據在現代財政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