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月27日電/據新華社報道,國家速滑館“冰絲帶”西側,一個長寬各6米、高2.5米的灰白色小屋頂部,矗立著兩組紅藍綠相融、頗具冬奧色彩元素的條狀風葉,在冬日裡凌風“舞動”,與晶瑩飄逸的“冰絲帶”外立面遙相呼應。
“這是我們項目團隊研發的‘零碳小屋’,冬奧期間它將作為‘冰絲帶’服務和應急咨詢的站點使用。”北京理工大學副校長、北京理工大學能源與環境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魏一鳴說。
零碳小屋“五臟俱全、食糧充足”,利用屋頂的風機和太陽能光伏板供應清潔能源,滿足室內空調、辦公設備、外墻大屏等用電需求,並裝有熱回收系統、電能儲存系統,實現能源自給自足與智能調控,達到零碳排放。“建築本身也使用了環保可回收的鋼材料,小屋可以拆裝移動循環利用。”該項目團隊成員、北京理工大學能源與環境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餘碧瑩介紹。
2021年9月起,北京理工大學聯合國家速滑館、清華大學等單位,承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科技冬奧重點專項之一——“低碳冬奧監測與碳中和調控關鍵技術及示範應用”,賦能綠色辦奧。
從哪裡來?有多少?怎麼辦?圍繞冬奧場館內關於碳排放的“靈魂三問”,該團隊又開發了碳排放“測算控謀”技術體系,研製出冬奧碳測平台,扮演起冬奧碳排放“監測官”的角色,讓北京冬奧會碳減排貢獻有據可依、有數可查、有物為證。目前,項目研製的設備已應用於“冰絲帶”和國家游泳中心“冰立方”。
“我們在場館看台區域、耗能設備、觀眾入口等數十個點位安裝了智能監測裝備,實時收集二氧化碳濃度、人流、電力、場館溫濕度等人機物環數據,這便是‘測’。數據回傳至冬奧碳測平台,自動計算出場館各區域碳排放量,這就是‘算’。”餘碧瑩說,項目團隊還負責測算北京冬奧會各項低碳技術的減排量,以及賽事總體碳排放量。“這個平台是為北京冬奧會的碳排放精打算盤,也就是要算一筆二氧化碳的賬。”
“根據實際算出的碳排放量,科研團隊會給出不同情景下的碳中和調控方案,比如涉奧企業碳排放捐贈、林業碳匯、低碳交通出行等。另外,冬奧碳測平台還可以檢測到異常耗能,提醒工作人員前往檢查。這便是‘控’與‘謀’的初衷。”北京理工大學能源與環境政策研究中心副研究員沈萌說。
除提供冬奧科技支撐外,該項目團隊未來還將根據國家有關部門需求,形成北京冬奧會和冬殘奧會低碳解決方案、低碳成果全球宣傳方案,以及冬奧牽引京津冀協同發展白皮書,向全球展示北京冬奧會和冬殘奧會的低碳行動、減排貢獻、對區域協同發展的牽引成效。
“量化冬奧會對投資產業、能源經濟、社會生活等各方面的推動效果,對奧運遺產的總結具有重要意義。”魏一鳴說,希望北京冬奧會能讓世界更加真切可感地走近綠色辦奧的中國方案、感知低碳奧運的中國經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