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2月7日電/據大公報報道,因為疫情,筆者被封閉在家裡過了一個寒冷的春節。正好有機會多思考一下宏觀經濟的走勢,為接下來的投資縷清脈絡。
當前中美經濟競爭如火如荼,並非全是壞事。市場經濟要的就是競爭,在競爭壓力下,廠商們削尖了腦袋節省成本、推陳出新,滿足消費者物美價廉的需求。在世界經濟中,競爭從來不僅僅是廠商們的責任,而是“政府+廠商”的共同努力。這一點,美國人也很誠實地承認了。他們一方面打壓華為為代表的中國高科技企業,另外一方面推出基礎設施建設計劃和芯片製造振興計劃,其實就是一種美國版的“產業政策”,與德國“工業4.0”、“中國製造2025”並沒有什麼本質上的不同,不同的是適應各國自己文化制度的細節。
那麼為了實施這些產業計劃和財政刺激計劃,中美雙方的政府能力又有什麼區別呢?回溯十年前的世界金融危機,當時的中國政府也一下子推出了經濟刺激計劃,四萬億的巨大投入,穩定了岌岌可危的經濟增長率,但也造成了巨大的債務壓力和銀行壞賬。導致接下來的十年,政府一直在財政擴張刺激政策前猶豫。
其實,市場競爭是一個優勝劣汰的相對比較過程。筆者個頭高不高,要看和誰比,和姚明比我當然是個不折不扣的矮子,但與幼兒園小朋友比呢?2008年的時候,美國的GDP是大約15萬億美元,國債餘額卻只有10萬億美元左右,兩者相比,國債餘額占GDP的比重不過是三分之二。到了2021年,美國國債突破30萬億美元,而GDP總量只有23萬億美元,上述比重已經增長到了130%,翻了差不多整整一倍。而中國呢?這幾年來其實一直在去杠杆,也就是壓縮債務餘額,建立地方政府的債務紀律。此前無論中央還是地方,負債一律中央兜底的情況在慢慢改變,截至2020年底,中央債務(國債)為20.9萬億元(人民幣,下同),而地方債務餘額(國家統計局沒有查到確切數據,筆者通過政府收支差額和中央債務推算出來)達12.6萬億元,占了整個國家債務差不多40%。這樣一來,和美國同口徑的國債占GDP比重,就只有21%左右,與美國的130%相比簡直是幼兒園小朋友和姚明比身高。所以說,如果中國都還不敢推行財政刺激的話,這個世界還有誰敢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