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2月11日電/航天是一個國家科技創新水平的重要體現。日前發布的《2021中國的航天》顯示,過去5年,航天發射場上捷報頻傳,共實施207次發射,長征運載火箭發射成功率96.7%。航天發射常態化、高密度的同時,創新力和競爭力也顯著增強。我國運載火箭加快更新換代,以長征五號為代表的新一代無毒無污染運載火箭陸續投入使用。與此同時,商業運載火箭不斷湧現,形成陸地、海上多樣化的發射能力。可以看出,我國航天科技創新正從“量的積累”轉向“質的飛躍”,從“數量優勢”轉為“質量優勢”。
航天發展需要高投入,但實際上航天及其應用所產生的效益更大。目前,我國在軌工作的各類衛星超過500顆,廣泛服務於經濟社會發展。航天技術成果轉化對國民經濟發展的拉動作用也十分明顯,推動了智慧交通、新能源新材料等發展,對支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據初步統計,航天的投入產出比可以達到1∶10以上。
從更大視野來看,航天發展還為人類探索太空作出卓越貢獻。過去5年,中國航天在月球探測、行星保護、太空交通管理等領域為世界貢獻中國方案、中國智慧。“嫦娥五號”通過對月球樣品的分析和研究,把月球地質活動時間軸從原來認為的30億年推演到20億年,讓月球年輕了10億年左右。“羲和號”將使人類進一步了解太陽構造,確定太陽活動特征,更好地預報空間天氣,造福人類。未來,航天事業還要廣泛開展國際合作,從載荷搭載向任務籌劃延伸,從單機產品合作向複雜系統聯合研製升級,從單個典型場景應用向多領域綜合應用拓展,使航天活動更好地推動人類社會文明進步。
下一個5年,錨定航天強國建設目標,航天發展要乘勢而上取得新突破,重點在於充分發揮人才優勢和制度優勢。
要發揮好人才優勢。實踐證明,人才是科技創新的根本,是建設科技強國的關鍵。“嫦娥團隊”“天問團隊”“神舟團隊”“北斗團隊”,平均年齡都在30歲至40歲之間。中國航天發展的後勁也要充分依靠高水平航天人才隊伍。下一步,要通過重大工程牽引,不斷加強戰略科學家、科技領軍人才、青年科技工作者和大國工匠等人才培養,為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提供發展助力。
要發揮好新型舉國體制優勢。新型舉國體制優勢是航天事業不斷發展取得輝煌成就的制勝法寶。嫦娥攬月、北斗指路、祝融探火,航天事業每次面對重大挑戰,都是依靠集中力量辦大事的舉國體制。未來,航天事業要取得更大發展,仍然要充分發揮“全國一盤棋、上下一條心”的聯合優勢,同時,促進制度優勢與市場機制有效協同,加快實現科技自立自強。航天事業在發展中還積澱形成了深厚博大的航天精神。這種創新精神、創新能力、創新自信,也成為整個社會共同的精神燃料,必將在推進經濟社會全面發展中發揮重要作用。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姜天驕
|